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翡翠老貨製作工藝精細用料講究假貨少

  • 發佈時間:2015-11-30 11:38:42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朝珠

  清代朝服上佩帶的珠串。朝珠是清朝禮服的一種佩挂物,挂在頸項垂于胸前。朝珠共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絳色都有區別。

  翎管

  清朝的官帽,在頂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按大清律例,文官至一品鎮國公、輔國公得用翠玉翎管;武官至一品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得用白玉翎管。故在清代,佩帶翡翠翎管和白玉翎管常為一品文武高官的象徵。

  帽正

  又叫帽準,俗稱“一塊玉”,屬於帽子上的裝飾物。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時對準鼻尖,所以叫“帽正”。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帽正才流行,代表著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清代、民國舊藏翡翠展”于11月24日~12月1日在廣州市文物總店舉行,展出了400多件清代、民國時期的舊藏翡翠、瑪瑙作品,包括項鍊、串珠、墜飾、耳飾、戒面、戒指、胸花等,更有現代已不再生産的品式,例如朝珠、翎管、帽正等。據介紹,舊藏翡翠,製作工藝精細、用料講究,而且沒有假貨。

  翡翠享有“皇家玉”美譽

  翡翠的傳入時間一直備受爭議。有言論認為,早在西元前二世的漢武帝時代翡翠就已經傳入我國,其中東漢時期史學家班固以及著名天文學家張衡都有在其學説中提到翡翠,這些都是有力的證據。同時,亦有言論認為翡翠的傳入時間不會早于明末清初,他們的證據是:在考古挖掘中尚未發現清初之前的翡翠飾品。因此,對於翡翠的傳入及其歷史,一直都眾説紛紜,卻沒有論斷。英國歷史家根據考古資料判斷,硬玉的傳入時間是在18世紀,在當時是先傳入中國雲南。而大多數人認同的是明代以後翡翠才傳入中國。

  “每個寶石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歷史,翡翠也一樣。”廣州市文物總店副總經理蔣斌告訴記者,翡翠到了清朝才身價倍增:“清代是翡翠最鼎盛的時期,這主要源於貴族,尤其是慈禧太后對翡翠的喜愛有加,也使得上等翡翠有了‘皇家玉’的美譽。”蔣斌介紹,翡翠在中國人的心裏,是君子的代表,她蘊含著東方文化的神秘氣息:“翡翠被視為珍品,其一翡翠多彩,吸引人,其二就是翡翠的硬度高,可以雕刻成各種形態,其三人們認為翡翠可以‘護主’。不管是什麼原因,翡翠在中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翡翠文化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而且深入人心。”

  老翠工藝精細 用料講究

  舊藏翡翠,也就是行家們俗稱的“老貨”、“老翠”。“翡翠老貨和新貨,是以製作年代劃分的。清代至民國時期製作的翡翠首飾,謂之老貨,現代製作則為新貨。翡翠老貨和新貨在品種、用料、工藝上有很多不同。例如,翡翠老貨中有一些品種現代已不生産了,如朝珠、翎管、帽正等。那些繼續生産的品種如項鍊、串珠、墜飾、耳飾、戒面、戒指、胸花等,在款式上也有許多不同。”

  蔣斌介紹,翡翠老貨製作工藝精細、用料講究是其特點:“翡翠老貨用料一般很高檔,沒有假貨。原因有三:一是當時翡翠原料較豐富,品質較優。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人喜歡翡翠,翡翠籽料的銷售對象只有中國,無論是緬甸的進貢品,還是商人從緬甸購進的商品翡翠籽料,都是品質較優的高綠品種。二是翡翠老貨中的高檔品,都是宮廷、王公大臣所用。許多翡翠首飾出自內廷造辦處玉作或民間制玉高手,為爭奇鬥富,製作時不計工本。像清代全綠的翡翠珠串,都是買了很多的翡翠料,精選綠色,用打鑽取芯法將高翠料取出,再磨出珠圓珠的。這樣取料,品質當然很高,可以説是用做兩塊戒面石的翠料去做一粒珠子,再加上磨制時的損耗,翡翠了浪費得極多,所以製作一串翡翠珠子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現在已經不可能這樣做了。三是翡翠老貨中假貨極少。翡翠在清代是流行于宮廷和上層社會的新玉種,流行年代短,翡翠製品不存在倣古做工,替用材料還沒有人使用,優化翡翠的工藝要在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故而沒有假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