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文房四寶中的硯臺收藏

  • 發佈時間:2015-05-21 14:12:03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于一方硯之中,不僅能品味和欣賞硯石細膩的紋理、精湛的雕刻技藝、獨特的書畫創意,還能從中一探傳統文化的承載、積澱和縮影。

  硯臺,對於現代人而言,已經陌生成了爺爺書架上的一塊方石頭。而在古代,硯臺卻可能救人于水火。話説在唐朝末年,端州一位姓梁的舉人赴京應試。誰知,考試當天,京城下起了鵝毛大雪,氣溫驟降。當時,考生們需要用墨條融水研磨成墨汁書寫,天氣寒冷,墨汁很快結成了冰,無法蘸用。這位梁舉人用的家鄉帶來的端硯卻很神奇,磨出的墨汁不結冰,他便可以繼續使用。一會兒,天氣更冷了,磨墨用的水滴結成了冰,梁舉人恐慌之下對著硯臺念出:“硯臺啊硯臺,人説你是文房四寶之一,如今你寶在何處?”誰知,硯臺像是聽懂了一樣,中間浮出一層水汽。於是梁舉人不停地向硯臺呵氣,呵氣成墨,最終完成了考試。

  筆、墨、紙、硯被稱為文房四寶。除了紙張之外,文房四寶中的硯臺、毛筆及墨汁,幾乎已經消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儘管在文房四寶中排序最末,硯,因為其質地堅固,卻是其中最耐久的一個。筆,不耐久,老不中書;紙,置久則脆,難於使用;墨,陳久失膠,易於散碎。三寶,皆難久蓄。唯有硯,材質堅固,難於損壞,存留千古卻亦如初。

  回顧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硯臺一直與之並生著。迄今為止,最早出土的硯為陜西臨潼縣姜寨遺址中出土的一方石硯,專家鑒定為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代時期製造,距今已有5000年曆史。

  硯臺其實是由研磨器演變而來,原始研磨器的性質功能與同期出現的食物研磨工具類似。它可以將帶有顏色、大小不一的有色物研碎、研細,使其成為書寫用的顏料。

  硯通研,其最大作用是研墨。漢代劉熙在《釋名·釋書契約》中道:“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漢代許慎在《説文解字》中對硯的解釋則更為簡要:“硯,石滑也。”

  從硯誕生之日起,它的作用就是發墨。“百工者以致用為先”,一方硯,其最關鍵是實用。即使是愛石如癡的米芾,也在其《硯史》一著中道,器以用為功。“石理髮墨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緣飾,雖天然,失硯之用。”

  逐漸的,隨著文明的發展進步,書畫藝術逐漸繁盛,而與之鷗水相依的硯臺,也從一種工具演變成被文人墨客珍藏的藝術品。隋唐之後,硯的作用就超出了文具範疇。

  硯·事

  從古至今,硯臺深受歷代歷朝文人雅士喜愛,被收藏家視為珍品。賞硯、贈硯、蓄硯、制硯的奇聞趣事,流傳不衰,膾炙人口。

  宋代的大書畫家米芾,愛好廣泛。除了詩書畫以外,還非常喜好奇石。米芾對於石硯也是如癡如醉,喜愛至極。一次,米芾得到一塊端石硯山,其形似波瀾起伏的峰巒,甚是美觀。米芾對此硯愛不釋手,連著三天擁其入睡,還請來好友蘇東坡為之作銘。

  自宋元以來,硯又可按做派分為匠工作和文士作。顧名思義,匠工作指的是專于製作硯臺的工人所制之硯,而文士作指的是墨客雅士出於興趣自己做或設計的硯臺。

  匠人硯,出自手藝人之手,工藝上乘,雕琢細緻,但可能稍遜創意,多會刻畫吉祥圖案或花鳥魚蟲。古時手工藝人多是沒有讀過多少書的,因此,他們所制的硯上一般無銘款。

  正所謂,武夫寶劍,文人寶硯。“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文士作的硯臺為文人自己創意,因此圖案和雕飾雖然也有,但詩詞歌賦、銘文跋語佔了很大空間。

  北宋末何蘧《春渚紀聞》中記載了一則米芾得硯的趣事。一日,宋徽宗召米芾為其書法,米芾見皇帝桌上有一方名硯,便心心念之。一寫完字,米芾就端上硯臺跪在殿上請曰:“此硯經臣濡染,不可復以進禦,取進止。”意思是,這方硯臺已經被我用了,再讓皇帝用就不夠格了,因此請皇帝把硯臺賜給我。皇帝當然看出了他的心思,便答應了。米芾獲此至寶,又恐皇上反悔,急忙抱著硯臺,連衣服都染黑了。宋徽宗嘆氣説:“顛名不虛得也。”

  硯不僅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而且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匠人對於自己所做之硯也是珍之重之。

  蘇東坡藏有一方名硯,他很是喜歡,為其名為“鳳昧硯”。這是一方佳硯,被形容為“聲如銅,色如鐵。性滑堅,善凝墨”。蘇東坡還作詩銘曰:“殘璋斷璧澤而黝,治為書硯美無有。至珍驚世初莫售,黑眉黃眼爭妍陋。蘇子一見名鳳味,坐令龍尾羞牛後。”最後一句的意思是這讓龍尾珍品都成了俗品。想來蘇東坡本來只是戲言,可是,硯對於手藝人而言如文字對自己的詩詞一樣愛惜,當然不願意聽到這樣的話。所以,日後蘇東坡到歙縣求龍尾硯時,歙人卻記恨其曾經對鳳昧硯的讚美,於是諷刺蘇東坡説:“何不使鳳石?”蘇東坡想要龍尾硯,就只好另辟他徑了。

  硯·史

  賞一方硯,知一段史。

  一方面,硯臺材質的變遷體現出了科技的進步。而更重要的是,硯,融書畫、雕刻等藝術為一體,濃縮了中華民族各個朝代文化、經濟乃至審美的資訊。于一方硯之中,不僅能品味和欣賞硯石細膩的紋理、精湛的雕刻技藝、獨特的書畫創意,還能從中一探傳統文化的承載、積澱和縮影。

  在和平昌盛的年代,硯臺上雕刻山水花鳥,而在戰火連天的時代,硯臺上雕刻的則是愛國情懷。在民族英雄輩出的南宋,岳飛、陸游、文天祥都曾在硯臺上刻文明志。岳飛在端硯刻有“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八個字。意思是,抗金衛國的意志永不變,絕不與投降派同流合污。

  漢代,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書法、繪畫、石雕均屬我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之一,硯臺在漢代有了巨大改變,從最初的簡單工具演變成具有觀賞價值的工藝品。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頻頻更疊,戰火連連。人心惶惶之時,少有人能靜下來潛心書畫。然而,因為紙張的廣泛使用,與之相配的,硯臺也被推廣開來。除了陶硯和石硯外,魏晉時期還出現了瓷硯。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中出圖的一方硯臺,方形四足,硯面與四側均佈滿浮雕圖案,有人物、走獸、飛禽、龍鳳等。其圖案形式與漢代石雕極為相似,具有雄渾厚重的質感。

  隋唐時期是硯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因為經濟發達,文化事業也隨之繁榮。而且,唐朝實施的“以書取仕”方針,鼓勵人才以文進取的同時刺激了書法藝術的發展。人們對硯臺的要求也從原來的堅實、美觀,上升到更細緻的發墨、少損等功效。因此,隋唐時期的硯質和硯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隋唐時期的制硯工藝迅速多元化,硯材的種類也較前代更多。四大名硯之中的端硯和歙硯就出現在唐朝。端硯因石材産于端州的端溪而得名。唐代詩人李賀詩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讚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歙硯産於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歙州的龍尾山,也稱龍尾石。歙硯具有發墨益毫、滑不拒筆、澀不滯筆的效果,被南唐後主李煜讚:“歙硯甲天下”。

  宋代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同時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使得硯文化再一次得到飛躍式發展。從宋詞的風格可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弄裏文人,均醉心於風花雪月,這一特徵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硯臺的雕刻製造上。宋代對於硯石的紋理頗為看重,這可能就源自文人細膩的心思與情感。宋硯造型突出瘦挺、內斂,氣韻冷雋,風骨峭拔,其主流硯形為抄手硯。

  最早的四大名硯在宋代相繼確立,當時紅絲硯位列其中。宋代蘇易簡在《硯譜》中歸納:硯有四十余品種,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為第二,歙州龍尾石為第三,甘肅洮河石為第四。後來,由於紅絲石脈斷而絕,紅絲硯被澄泥硯代替,四大名硯變成了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

  四大名硯的地位在明代得以鞏固。雖然明代也生産銅硯、瓷硯、木硯等各種材質的硯臺,但由於石硯材料來源廣泛,且個性獨特,所以文人雅士中喜好石硯的居多,四大名硯中,端硯最為人們所看重。

  明清時期,制硯技術日漸成熟,工藝日趨精細,可利用的石材種類也越來越多,硯臺之於文人的意義也有所變化。硯臺不再僅是揮毫潑墨時的工具,更是置於案頭的一件玩物。明代的硯臺造型端莊厚重,紋飾不甚繁麗,大件製作居多。文人在硯上鐫詩、題銘之風在明代大為盛行,因此硯臺的藝術價值逐漸超越了其使用價值,收藏硯臺也成了達官貴人附庸風雅的利器。正是如此,明清之後的硯臺雕飾工藝精湛,造型美觀獨特,受到收藏者的喜愛。

  清代的制硯産業更加壯大,所用硯材除了前代已有的材料外,還出現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等名貴材質。清代硯臺上的圖案內容更加廣泛,花草樹木、名家書法、印章銘刻等皆匠人雕琢于硯上。清代硯雕把自古有之的各種雕刻手法靈活結合,交錯運用,雕工細緻,而且所雕出的人物、動物栩栩如生,日月山河波瀾壯闊,花草樹木形象逼真。康熙、雍正、乾隆年代的硯,款式上繼承歷代優點,風格多樣,取材廣泛,為愛硯者最愛。

  最早的化石硯就出現在明清時期。當時,有士子用燕子石制硯,所謂的燕子石就是寒武紀三葉蟲的化石。三葉蟲化石形狀、紋理獨特,風韻別致,而且石質且易於發墨,深為書家所珍愛。

  硯·石

  硯的材質繁多,幾乎能適用的材料都被文人墨客嘗試用來制硯了,但使用時間最長,應用最廣、數量最多、一直沿用至今的仍屬石質硯。

  最初,制硯用的石材並沒特別講究,古人拾到一塊好的石頭就可以用來做硯。傳説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瀘,在拉窄渡口安營紮寨,此地為硯石産地。一日,諸葛亮在水邊撿到一塊有七個眼的石頭,他見石質細潤,便製成硯臺帳前使用,這就是十大名硯之一的苴卻硯。

  硯成書寫必備品之後,人們對它的要求就高了。於是就有了採掘硯石的行業。自古以來,石硯得到了太多喜愛。然而,眾人皆知硯既可使用又可賞玩,卻不知石材得來十分不易。不管何種硯石,開採起來都十分艱難。硯石的開採不能用機械,只能手工開採,可以想像,古代的技術條件下,採石工人的艱辛是難以估量的。

  端溪硯石的採掘是依石脈生長走向開採,初時在山的表面採掘,隨著脈石的走向漸入山中而形成坑洞,有的達數百米深,因地勢起伏變化石脈層不處於同一個水準面上,洞口與洞底的高差有幾十米之多。硯石採掘對工人技術要求很高,如果看不清石壁,摸不準石脈,就會把好硯材打成廢品。

  從古至今,端硯的老坑洞多在溪澗水底,因此只有在冬天水涸時才能進行開採。採石工人只能赤身裸體進入爬出,歲月累積,工人的汗水把洞口石料磨得烏墨發亮。開採時,每隔三數尺坐一工人,先用水罐把坑底水舀出,然後一面開鑿一面把鑿下的硯材向外傳遞。

  四川金沙江硯石的採掘屬於露天採掘,主要礦點位於金沙江邊的懸崖峭壁上,從海拔兩千三百多米的山頂沿著陡峭的羊腸小道走半個多小時到達僅有四、五見方的作業面上,先要清除和剝離表面的泥土層、風化層,然後一人扶著鋼釬,另二人用大錘輪番捶打,一塊凳面大小的石料要捶打幾十下才能掉下。細小開裂的廢料必須及時清除,經挑選的石料漸漸把工作面都堆滿,幾無立足之地,再把這些石料用背簍背著,沿著峭壁匍匐攀援,運往山外。

  當今時代,更多人使用硬筆書寫文字,墨汁也替代用硯磨墨,硯也遠離了生活。電腦、印表機、簽字筆代替文房四寶成為辦公必需品,佔據著辦公室。

  然而,國學與書法的復興會逐漸帶動硯文化的回歸。另外,在藝術品市場上,名硯的拍賣價格一再創新高。2007年,清代伊秉綬等銘大西洞端硯以96.8萬元拍賣;2010年,康熙禦制松花石龍馬硯以425.6萬元成交;同年,“乾隆御用”澄泥伏虎硯及紫檀蓋盒以1400萬元成交。

  借用當代知名書畫家梅墨生的話概括硯的價值,“硯從製作到銘刻,兼融了硯工匠人和文人墨客的情思才智,從選材造型,到刻製紋飾硯銘,乃至在書房裏的被使用,一方硯石積澱了太久的歷史風塵與文化氣息。無論是被皇帝使用的宮廷用硯,還是文人名士珍玩過的名家用硯,背後的歷史、故事總是令人神往。所以説,一方小小的硯石,就是一個個歷史文化的小切片,折射著、透露著一段段文化的雅韻。”

  連結·四大名硯

  端硯,産自廣東肇慶。其石質緻密、堅實、細膩、滋潤,發墨不損筆,可呵氣研墨,有絢麗多彩的花紋。端硯的石眼是天然生長在硯石上如眼鏡一樣的石核,瑩瑩有光,美麗可愛。

  歙硯,産自安徽歙縣。其石質堅韌,剛而不脆,柔而不嬌,本色倩瑩,紋理縝密,久磨無粉,發墨不耗墨,不吸水,不損筆。硯工按照天然紋理,因材施刀,有浮雕、淺浮雕、半圓雕等,雕刻精細,造型渾樸。

  洮硯,産自甘肅洮州。其石材色多為鴨頭綠和青灰色,紋理為絲,細膩如玉,色氣秀潤。易發墨,不損毫,好貯水,易洗滌。雕刻工藝上多采用鏤空式,特別多以龍為題材,圖案複雜逼真,主題感強,栩栩如生。

  澄泥硯,産自河南洛陽。其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立體、半起胎、過通等品種。澄泥硯質地細膩,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