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壽山石市場變遷風雲錄

  • 發佈時間:2015-03-27 01:00:27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畢武英 劉宗躍  責任編輯:張明江

  2015年1月22日,一場名為“拍賣市場中壽山石價格走勢”的主題沙龍活動在北京通惠河畔的石工坊藝術館舉行。石工坊藝術館經理陳真雲邀請包括北京藝融總經理王鶯歌、西泠拍賣印硯部經理蔡祥祥、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業務經理鐘洲等,就近年來壽山石市場的風雲變遷進行了梳理。

  2015年的壽山石市場

  陳真雲説,雖然2015年的經濟大環境和2014年一樣並沒有特別明顯的改善,但壽山石一級市場的精品部分並沒有受到很大的衝擊。“只要價格合適,不是天價,就很好‘走’。”在陳真雲的經驗中,由於國家反腐力度的不斷加大,壽山石和書畫等藝術品一樣,先前被作為禮品的中低檔産品是此輪調整中受創最為嚴重的板塊。但從另一方面説,壽山石的收藏市場也因此獲益。“本來這些中低端禮品市場在一段時間被炒得虛高,此次調整,正好將這部分市場擠壓回其應有的價格區間。”北京藝融總經理王鶯歌也認為,原來在市場中投機的人,在此番的調整中都走掉了,留下的都是真正想收藏的。“拍賣應該在一個每年增長10%左右的常態中進行,大起大落反而不好,目前的這種狀況是很正常的。”

  相對於一級市場精品的走俏,拍賣公司卻在徵集中陷入了窘境。西泠拍賣印硯部經理蔡祥祥介紹説,壽山石的徵集一直就不太好做,在市場不好的時候賣家更不願意出手。“藏家一般手裏的精品也就幾件,他們很清楚一旦賣掉,就再也回不來了。除非給出一個非常好的價格,否則藏家不會讓你拿走這件東西。説白了,市場上還是精品太少。”所以目前拍賣公司的應對策略只能是“跑得更加勤一些,網撒得更大一些,另外,一些關係很好的客戶也會友情支援一些東西。”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業務經理鐘洲這樣介紹説。

  那麼究竟怎樣的壽山石是精品呢?陳真雲認為,壽山石之所以被世人所推崇,最早源於文人的把玩,因此,一般來説,篆刻和雕工是使石頭升值的兩個重要因素。但是現在也有人願意買原石,甚至有些原石的價格比雕刻過得更加高些。陳真雲説,好的工藝大師已經不多見,好的石頭也比較難找,“壽山石不比書畫,畫得不滿意可以重來,石頭一刀下去,如果刻壞了非但不能升值,可能連原石的價值都不如。”

  而對於專注古代壽山石的西泠拍賣,蔡祥祥認為,和現代人相比,古人更加重視石頭的文化特質。比如就田黃而言,現代人對石質本身的要求十分苛刻,“潤度、皮色都達到了一定標準的才被稱為田黃”。而古人,對田黃的標準在於六德,即“細,指質地細密,如嬰兒之膚;結,內質脂密有光澤,手有滑感;溫,與人有相親的寶氣,無火氣;潤,在手心能生成露珠般的滋潤,如露之欲滴;凝,指凝靈,如半透明的凍狀;膩,指肌裏油溢,用手稍微盤玩一會就會由裏往外冒油,如油之欲滴。”因此,一些老田黃,如果按照現代人的儀器標準,未必可稱做是田黃,但在古代,則因為具有“六德”而一直被當作田黃傳世。“比如我在上海一位藏家那裏看到一件老物件,從他爺爺那輩就在收藏的盒子外面標注為田黃,但實際上並不是田黃。”蔡祥祥認為,這類老物件,雖然夠不上田黃的標準,但因為其擁有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在市場上依然受到熱捧。

  一克萬金的田黃石

  從祖父輩就開始做壽山石開採,直到自己經營壽山石的高端收藏,陳真雲一家三代人幾乎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壽山石市場的整個變遷。陳真雲講述説,其實壽山石開採自明代以來就有了,但那時由於沒有很好的工具,只能對礦山的表面進行開採。上世紀80年代,很多港臺商人來福建購買壽山石,當地人驚喜地發現原來家門前山上的石頭竟然能賣出很好的價格,於是開始了近10年的瘋狂開採。“那時候壽山石原石很豐富,價格也比今天便宜很多,現在大約100萬元人民幣(6.2108, 0.0000, 0.00%)的石頭,在當時也就一萬多元,而且還有的挑。”

  陳真雲的家就在福建省著名的出産田黃石的那條“坑頭溪”附近。據文字記載,“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區的壽山鄉,有一條約1公里長、200多米寬的山溪,是田黃石的出産地。田黃石分上坂、中坂和下坂三個地段,上坂是靠溪水上游地區,這兒出産的田黃石透明度高,有通靈感,顏色以略顯微黃的白色調為主;中坂位於溪河的中間部分,所産之石大多標準而規範,而且石質潔凈濕潤,色澤濃重;下坂因處坑頭一帶,缺乏水衝性,故石質透明度較差,多為桐油色、暗赭色,紋理較粗。”

  陳真雲回憶説,“坑頭溪”沿線的村民知道田黃的豐厚回報後,地也不種了,紛紛在自家田中挖起了石頭。自己現在還留存的一張照片上,一塊地上每隔一米左右就有人蹲在那兒挖地。“田黃石有時很奇怪,相鄰人家的幾塊地,有的人家就能挖出好幾塊田黃,有的一塊都沒有。為了爭石頭,鄰里之間的糾紛也時有發生,但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還是遵循只挖自家地的原則,不會挖到別人家田間。”現在,每塊曾經産有田黃的土地都被挖了五六輪,“最開始的時候,挖到30克以下的可能就隨手一丟;第二遍的時候,再把以前丟掉的20克以上的撿回來,同時丟掉20克以下的;第三遍的時候,就只能找到一些10克以上的。後來,5克、6克的都被當作寶貝一樣收集起來。直到現在,田間的田黃石已經很難找到,而那條著名的“坑頭溪”也早已乾涸,被當地政府立了一個牌子,成為旅遊景點,以示紀念。與此同時,田黃的價格在市場上一路狂飆,2013年秋季,西泠拍賣的一件田黃賣到了一克約15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打破了由中國嘉德保持的一克10萬元的記錄。

  然而即便是1克15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在陳真雲看來也不會是田黃的終極價格。“2006年的時候,一塊56克的田黃凍被我以56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賣出去了,1克約1萬元。當時買家問我,這麼高的價格,往後還有多少升值空間?我回答不出他,也知道的確賣貴了,因為田黃那時的均價是幾千塊1克,北京三環邊的房子也就七八千元人民幣1平方米。後來,我找過這個買家,想用5萬元1克的價格買回來,他不賣了。”陳真雲説,現在如果還有人問,15萬元1克的田黃買回去,能有多少升值空間,他依然答不出來,因為田黃是越來越少,而資本卻永遠對它趨之若鶩。

  另一方面,因為從小就看著祖輩在田中挖著石頭,“能挖出一斤以上的田黃在村裏都是極為轟動的事情”,因此,陳真雲説,目前市面上流通的500克以上的田黃,只要看到照片,他就能追溯到最初是從誰家的田中挖了出來,“通過誰賣給了誰,中間又賺了多少錢”。因此,如果突然冒出來一塊超過500克的田黃,陳真雲認為,大多都不是真正的田黃。“因為從記載來看,明朝以來,田黃總共就出了1000公斤,500克以上的也就幾十塊,都是有數的。”

  和田黃一樣,壽山石的資源在福建也幾近匱乏。“山上的壽山石還有一些料,但是政府已經禁止挖掘。由於以前過度開採,很多山像蜂窩煤一樣被炸得到處都是窟窿,山石鬆動,極易發生坍塌事故。因此即便沒有政府的禁令,也很少有人敢於冒這個險了。除非有技術從山頂開始像耕田一樣一層層地扒開。”

  怎樣入門壽山石收藏

  想入門壽山石收藏,陳真雲認為,一個是資金實力,一個是眼力。“剛入門的人除非有很好的經紀人,或者‘軍師’,否則不可能一來就會買很貴的東西,都是從幾千到幾萬,再到幾十萬、幾百萬買起的,直到形成自己的消費習慣。現在中低檔市場價格已經跌回到2009年的水準,而這類石頭作為個人收藏是可以的,也可以當作消費品,因此,建議新手買家先從這方面入手。”

  此外,如果害怕自己眼力不濟,在一些可以信賴的機構中購買壽山石也是不錯的選擇。這些機構就好像經紀人,可以幫助藏家購買到中意又有一定升值空間的壽山石作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