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單身男性不會打扮缺乏自信脫單難
- 發佈時間:2015-11-12 11:38:43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陳丹婷説,在婚戀態度上,中國男生比較務實。在上海從事情感諮詢的史秀雄看來,是因為“他們的女朋友或者女朋友的媽們都期望他們這樣去做。”
參考消息網11月12日報道外媒稱,11月11號本來是中國近幾年流行的所謂“光棍節”,但中國電商將其變為數億網購用戶瘋狂的“剁手買”。但網路集體狂歡的背後,依舊無法解決脫單的問題。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1月11日報道,中國男女比例的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到2020年,過剩的男性光棍人數會高達3000萬,到時可能會爆發“光棍危機”。而這過剩的3000萬男性,在香港大學社會學院的講師杜先致和社會學者洪理達看來,大部分是中國農村男性。
報道稱,大城市裏的中國男性也並非高枕無憂,中國適婚女性在單身派對和兩性交往能力的培養上比中國男性要積極和主動。而中國學校和家庭教育上的缺失,使得成年單身男性“缺乏自信”,表現在約會中“做得不夠”和“不會打扮”等。
“差外國男生好多年”
上海是一座相較于其他中國城市比較西化的地方,年輕人願意通過西方的交友派對來擴寬交際圈,並結識新朋友。
報道稱,陳丹婷是上海的一位派對活動組織者,在上海的社交圈裏小有名氣。來參加陳丹婷派對的大多是中國女生,男生卻比較少,大部分還是外國男生。
組織過多場單身派對後,陳丹婷對中國男生參加派對時的衣著打扮和“紳士”禮節略有建議:“要注意場合,穿合適的衣服。在一些高端場合,有的中國男生穿T恤來。中國男生也不太會用啫喱休整髮型。”更不用説走路時讓女生走馬路內側、開門時幫女孩子托門等細節。
陳丹婷認為,造成中國適婚男生 “不會打扮”和“做得不夠”的原因,與家庭教育有關。她説,我們這代人,父母只是要求成績好。加之唸書時候,不準早戀。“所以在約會技巧上,中國男生要比外國男生差了好多年。”
但在婚戀態度上,陳丹婷較積極地評價中國男生比較務實。他們會想往長遠的方向看,朝著婚姻走。但“太務實的話可能也會讓女生覺得不太有意思。”她舉自己朋友的經歷,第一次同對方約會就談房價、結婚等話題。她説:“這一點,在外國人看來,太匪夷所思了。”
對此,在上海從事情感諮詢的史秀雄看來,是因為“他們的女朋友或者女朋友的媽媽們都期望他們這樣去做。”
不自信
報道稱,史秀雄在上海開有一間工作室,主要給單身的人,提供在約會、談戀愛時的人際交往能力的諮詢。學員比例三七開,中國女生佔了七成,來的中國男生很少。
史秀雄跟陳丹婷在社交活動上有所交集,他説這跟參加單身派對的狀況相似,女多男少,而且“中國男生的表現都非常得拘謹”。
面對男女諮詢的不平衡比例,史秀雄説:“中國的男性整體上來講是非常不自信的。這跟我們的教育方式和傳統的文化氛圍有很大的關係。”
教育缺失
報道稱,史秀雄眼裏的教育氛圍,與陳丹婷的看法不謀而合。他説中國的教育體制從來不以培養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從小的教育,就是把男生變成只要成績好的學霸,其他方面都不用管。體育課是為了達標,沒有人真正把運動作為對生命品質有幫助的事情。
除開中國教育對學生情商和交際能力上的培養缺失,中國家庭的教育也難辭其咎。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情感生活和異性關係是極端保守的一種狀態,學生時代打壓和禁止早戀。
“所以很多人對戀愛、性和男女關係,充滿了抗拒、困惑或者不安的這種感覺。所以現在作為成年人,突然要做這件事的時候,當然是一籌莫展。”在上海從事 80後90後的情感婚戀、心理健康和個人成長諮詢快3年後,史秀雄這樣解釋背後的原因。
單身女性比男性更主動
報道稱,上海是中國前衛潮流和觀念的先鋒地,單身女性在社交和情感能力培養上,顯然要比中國大部分男生主動和積極得多。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講師杜先致也認為“現在的中國女孩子沒有那麼難為情了。” 她説現在的女孩子更願意主動出擊,去結交一些平常社交圈以外的男性,她們也不太反感相親。
杜先致認為“單身節”這樣的節日,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報道稱,中國目前除開面臨男女比例失衡的危機,還有老齡化。所以中國在十三屆五中全會後,放開了“計劃生育”政策,實行“二孩政策”。
杜先致認為,政策的放開有可能會幫助中國解決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她解釋説:“隨著受教育教育人口的增多,和男女平等觀念的推進,這可能在未來改變目前失衡的局面。”
報道稱,這是一代人或者甚至兩代人之後的變化。但是在當下,中國的適婚男女依舊面臨不小的壓力。而這部分壓力,大多來自家長。
平時給學員出謀劃策的史秀雄在談到家長壓力時説,這個年齡段的家長,不指望他們能聽進多少。“我給的建議就是 ‘請別多管閒事’ ”。很多年輕人過得並不開心,家長非常強勢和無理地給他們製造麻煩。因為家長過度參與和干涉,讓戀愛變得非常得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