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穩健貨幣政策基調不變 央行對待數據波動更為審慎

  • 發佈時間:2014-10-17 06:00:0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朋浩

  央行16日發佈了前3季度我國金融數據,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有可能再創歷史新高。總的來看,當前金融運作基本平穩,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適度增長,信貸結構繼續改善,市場流動性比較充裕。展望未來,央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央行16日公佈的前3季度金融數據顯示,新增貸款規模明顯回暖,M2保持了平穩增速;社會融資規模則在表外融資萎縮的拖累下同比少增。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預計,今年貸款規模可能會創歷史新高,貨幣政策仍將保持穩健。

  今年貸款規模或創新高

  備受市場關注的各項金融數據中,貸款的表現明顯超出市場預期。央行數據顯示,前3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7.68萬億元,同比多增4045億元。其中,9月增加8572億元,比8月多增1547億元,明顯高於7300億元左右的市場預期均值。

  總體來看,前期政策重點支援的領域信貸增速較快,是導致貸款增長回暖的重要原因。分項來看,與棚戶區改造相關貸款增速二季度已達到較高水準,三季度繼續攀升。9月末,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餘額1.16萬億元,同比增長47.9%,增速比上季度末高5.6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20個百分點。其中,棚戶區改造貸款同比增長79.4%,增速比上季度末高12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52.9個百分點。另外,“三農”、小微企業、西部地區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投放繼續維持較高增速。

  另外,新增信貸好轉還顯示出前期銀行風險偏好收縮有所改善。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9月表內信貸明顯增長,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新增量季節性回升,中長期貸款也繼續增加,表明信貸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略有加強。

  和表內信貸回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表外融資延續前幾個月的下滑趨勢,並導致社會融資規模比去年同期減少1.12萬億元。

  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下,經濟發展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更看重耐力和後勁。與之相對應的,宏觀政策也要著眼于為長期發展提供持續支援。盛松成分析,表外融資的收縮,表明年初以來加強表外業務監管的政策措施成效顯現,這有利於縮短融資鏈條,防範金融風險,提高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盛松成預計,新增貸款規模在2009年達到歷史最高的9.59萬億元,從前3季度情況看,今年的貸款可能會超過這一水準,總體流動性比較充裕。

  對待數據波動更為審慎

  金融機構月末“衝時點”往往會對金融數據産生較大影響,這次金融數據是在實行存款偏離度管理後統計的,這種同比數據會準確嗎?

  據了解,存款偏離度管理措施自9月11日公佈以來,存款季(月)末衝時點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不過,由於去年同期月末存款餘額具有明顯的衝時點特徵,新規實施客觀上也導致貨幣供應量實質上的不連續與不可比。

  盛松成認為,如仍按照原來的方法計算貨幣供應量增速,貨幣供應量實際增速將被大幅低估,影響社會各界對經濟金融形勢的準確判斷。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央行在本次計算M2增速時調整了統計方法,剔除不可比因素,也就是剔除去年同期存款衝時點的金額。計算結果顯示,9月的M2增速為12.9%,比8月的12.8%高0.1個百分點,仍處於調控目標範圍之內。盛松成表示,經過調整,可基本糾正對貨幣供應量增速的低估或者高估。

  貨幣政策強刺激難現

  由於近期CPI回調,PPI繼續負增長,有觀點認為應採取全面降息等措施對經濟施以更強刺激。

  然而從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三季度例會和央行行長周小川10月的表態來看,穩健的基調依然未變。盛松成表示,隨著經濟總量增加和經濟潛在增速放緩,未來貨幣信貸增速可能總體會趨於下降。未來,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目前我國流動性總體充裕,銀行間市場資金面較為寬鬆,繼續大幅寬鬆政策的效果如何實難預料。雖然9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少增,但總規模仍處於歷史同期第二高位。而且,數據顯示銀行間市場並不缺錢,更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引導更多信貸投放。

  由於政策發揮效力有一定的遲滯,前期的定向和微調措施有望在下一階段引導更多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徐高認為,整體超預期的信貸投放量釋放出貨幣政策總體維持寬鬆的信號。同時,近期政府放鬆房貸、降低正回購利率等政策措施也都傳遞出寬鬆的意味。預計未來一段時間,表內信貸對居民中長期貸款的支援力度有望增強。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分析,9月的高頻數據好于8月,預示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將有所改善。

  央行數據還顯示,9月當月財政存款減少3137億元,反映9月財政支出力度有所增強。預計未來信貸數據將好轉,降準降息不會出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