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4日 星期六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瑞士銀行保密制度走向終結 缺乏透明屢遭詬病

  • 發佈時間:2014-09-09 05:28:1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近日,瑞士私人銀行——百達銀行和隆奧銀行先後披露2014年上半年財報,打破了其成立兩百多年以來對財務數據秘而不宣的傳統。由於全球金融體系愈加複雜,金融監管日益嚴苛,瑞士長達數百年曆史的保護私人賬戶隱私的傳統遭到嚴峻挑戰,擁有80年曆史的銀行保密制度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保密制度由來已久

  17世紀,瑞士銀行業迎來大發展。一大批有錢人和精通銀行業務的管理人才從法國和義大利來到瑞士日內瓦。他們帶來的資金和技術使日內瓦的銀行業在短期內有了跳躍式發展。同時,為了避免洩露這些人的財産狀況,瑞士銀行開始形成保護私人賬戶隱私的傳統。1713年,日內瓦議會制定銀行法,規定銀行人員有責任記錄客戶資訊,但是禁止將客戶的資訊透露給他人。

  時至20世紀,這種保密傳統遭到一次決定性的挑戰,從而上升到了國家法律的高度。20世紀30年代,德國納粹上臺後加緊迫害猶太人,造成德國資金紛紛外流。為此,德國納粹政府頒布一系列法令,要求德國公民必須交代自己在外國的所有資産,如果發現作假或者拒絕交代,就會被處以絞刑。

  瑞士銀行正是德國資金的主要去向之一。負責追查德國公民在國外財産的蓋世太保常常偽裝成普通客戶,到瑞士銀行把一筆錢存入遭到懷疑的德國公民的賬戶。如果存款成功,則説明此人在瑞士銀行確實擁有賬戶,蓋世太保回國後就會對其採取行動。在一年之中,就有3名德國公民因在瑞士擁有銀行賬戶而被處死,而那些使用匿名賬戶的人卻得以逃過此劫。

  為保護銀行客戶安全,同時也為防止客戶流失,1934年瑞士政府頒布《聯邦銀行法》,瑞士銀行保密制度正式建立。該法律規定任何儲戶都可選擇自己認為妥當安全的方式在瑞士銀行開戶存款,儲戶被允許使用化名、代號或數字來代替真實姓名。不僅開戶存款時,可以委託代理人辦理,而且取款或轉賬時,銀行也完全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章程辦理,財産的真正擁有者可以做到永不露面。該法律還要求銀行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原則,銀行職員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向第三方洩露儲戶秘密,無論第三方是私人還是官方。若有違反,該銀行職員及引誘其洩露資訊的第三人,都將面臨6個月至5年的監禁,以及最高5萬瑞士法郎的罰款。保密協議終身生效,不會因為銀行職員離職、退休、解雇而失效。

  如今,在蘇黎世和日內瓦,仍存在上百家專門辦理秘密存儲業務的銀行,這還不包括各大銀行內設的私人存儲窗口。在這些銀行裏,不準拍照,不問姓名,有些甚至不設招牌,只標著經營者的名字。而且,辦理個人秘密賬戶的職員絕對可靠,大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傳,並經過學徒制度的良好職業教育。瑞士嚴格的銀行保密制度由此聞名遐邇。長時間以來,瑞士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管理著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私人財富。

  缺乏透明屢遭詬病

  瑞士銀行保密制度在吸引大量境外存款的同時,也暴露出缺乏透明度的弊端,客觀上為逃避稅和洗錢等犯罪活動提供了便利。瑞士因此和同樣恪守銀行保密傳統的奧地利、盧森堡、列支敦斯登等國一起飽受外界詬病,長期被稱為歐洲的“避稅天堂”。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55%的國際貿易和35%的資金流動從“避稅天堂”過境,“避稅天堂”涉及約10萬億美元的金融資産。由於“避稅天堂”容易為企業、組織和個人跨境逃避稅、洗錢提供方便,影響到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所以成為各國打擊的對象。

  事實上,在瑞士銀行業保密制度建立起來的同時,“反保密”的對抗也開始一次次上演。一些西方國家甚至因此與瑞士積怨已久,但卻遲遲難以找到應對之策。直至1998年,“反保密”行動才取得一些真正的進展。瑞士《反洗錢法》當年生效,該法律要求銀行和仲介機構有義務向政府報告可疑情況,知情不報的行為將被認為是犯罪。這是瑞士銀行保密制度遭到的第一次實質性衝擊。同年,瑞士幾大主要銀行與國際猶太組織達成賠償協議,同意支付12.5億美元了結一項司法訴訟,並在此後幾年陸續公佈了數千個死賬戶的情況。二戰期間,有大量猶太儲戶死於非命,其瑞士銀行賬戶也成了無人認領的死賬。二戰結束後,國際猶太組織一直不遺餘力地向瑞士銀行追討猶太亡者的遺産,並要求其公佈死賬的戶主姓名。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面對全球範圍的反恐壓力,瑞士銀行公佈了一批涉恐組織和人員的賬戶。各國在倒查恐怖分子資金來源的過程中,瑞士銀行曾經一度以“保密”為由拒絕提供相關資訊,使得反恐遇阻。瑞士銀行公佈相關賬戶後,能夠切斷恐怖分子通過這些賬戶獲得資金資助。不過,這仍無法切斷這些資金持有人獲得資金的上游來源。

  2004年,瑞士銀行保密制度再次遭到實質性衝擊。在世界上反洗錢和反恐融資領域最具權威性的國際組織之一——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的持續施壓下,瑞士出臺新規,要求凡通過瑞士銀行匿名賬戶向國外匯款超過一定額度的客戶,銀行必須公開其真實身份。這是瑞士首次打破匿名賬戶保密規則。

  逐漸消失將成趨勢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2009年底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瑞士再次成為眾矢之的。一些陷入財政吃緊窘境的西方大國不僅索要本國匿名存款人的資料,而且還要求代為扣繳過去多年以及未來的應納稅款,並擺出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架勢。其中,美國對瑞士採取的行動最為立竿見影。美國先是以“協助逃稅”為由,迫使瑞銀集團支付了高達7.8億美元的鉅額罰金,後又迫使瑞士最古老的私人銀行韋格林銀行關門停業。

  2013年8月29日,瑞士同美國簽署反避稅和解協議,兩國之間圍繞打擊逃避稅而展開的長達5年之久的糾紛才算暫時告一段落。根據協議內容,只要瑞士銀行業者同意支付高額罰款,披露完整的跨境交易記錄,提供涉及美國納稅人的所有賬戶細節資訊,同時提供美國公民開設的秘密賬戶的資金來源及資金轉移目的地等資訊,以及同意隨時關閉違反了美國相關申報規定的賬戶,那麼就將有資格同美國政府達成免起訴協議。

  2010年,為進一步打擊海外逃避稅,美國國會通過了“海外賬戶納稅法案”,規定外國銀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對衝基金等都必須將美國公民賬戶資訊交給美國稅務機構,否則將被視為不與美國政府合作;若“不合作”的外國金融機構在美國有收入所得,美國將對其在美國收入課以懲罰性稅收。從今年6月30日起,瑞士開始以銀行直接將客戶姓名及賬戶資訊交給美國稅務機構的方式來執行美國“海外賬戶納稅法案”。

  隨著美國不斷“攻城拔寨”,瑞士對其銀行保密制度的政治支援逐漸減少,瑞士銀行保密制度開始在多邊領域出現轉折性發展變化。2013年10月15日,瑞士正式簽署《多邊稅收徵管互助公約》,成為第58個簽約方。該公約是一項旨在通過開展國際稅收徵管協作,打擊跨境逃避稅行為,維護公平稅收秩序的多邊條約。2014年5月6日,瑞士又簽署了經合組織《稅務事項資訊自動交換宣言》,承諾提交與稅務相關的外國客戶的賬戶資訊。

  瑞士一系列決定,標誌著其銀行保密制度將逐漸走向終結。作為世界最大離岸金融中心的瑞士,將無法再為外國賬戶保密。一方面,這固然是全球打擊逃避稅行為的重大突破,將有助於揭開納稅人的隱秘賬戶,為打擊逃避稅和稅務欺詐提供有力支援,但另一方面,一旦銀行保密制度瓦解,瑞士銀行或將因大量客戶流失而遭受沉重打擊。一項調查預計,2014年到2016年,瑞士25%至30%的私人銀行可能都會倒閉。從長期來看,銀行保密制度終將消失,“避稅天堂”也將不復存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