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銀行 > 銀行業動態 > 正文

字號:  

銀行業監管迎來全新挑戰

  • 發佈時間:2014-10-07 20:30:42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蘇雪燕 李延霞 徐岳  責任編輯:胡愛善

  在第18屆國際銀行監督官大會上,經濟週期調整風險、新興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和跨境銀行監管協同等內容,成為與會代表與嘉賓討論銀行業監管面臨新挑戰的焦點話題。

  防範潛在經濟風險

  當前,我國經濟正經歷著週期性調整,經濟增速下降在銀行業有著顯著反應。利潤放緩、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的雙升成為當前銀行業面臨的考驗。

  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為6944億元,較去年末增加1023億元;不良率為1.08%,較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

  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認為,不良貸款已經成為銀行業面臨的共同課題。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不良貸款不可能控制在太低水準,這與經濟走勢是一致的。

  從行業分佈來看,上半年銀行不良貸款增量主要來自於鋼貿和小微企業。而小微企業正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潛力所在。“控制風險與支援實體經濟之間如何進行平衡,始終是監管的難點。”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説,雖然我國銀行不良貸款率仍在1%左右,但不能掉以輕心。一方面要對存量進行化解,另一方面要對增量進行控制,支援實體經濟必須有所甄別,選擇真正的、有效的企業信貸需求。

  歐洲銀行管理局執行董事亞當·法卡斯認為,任何經濟體都會經歷經濟緩慢增長的階段,這時處理不良資産需要及時行動、拒絕拖延。此外,還需要相關制度,比如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

  跟上新興金融步伐

  網際網路金融迅速發展,少監管超常規創新必然會帶來風險,也給銀行業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

  楊再平説:“撇開第三方支付、P2P等新興網際網路機構不談,僅僅是網上銀行一項,開戶身份的識別、開戶資訊的管理等蘊含的風險都對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但我們監管還沒能及時跟上來。”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副局長王宗智認為,一些“新”的金融參與者大多游離于監管之外,導致許多新興網際網路業務受到網路及其他相關技術潛在風險的威脅。

  推動跨境監管合作

  隨著我國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程度加深、金融市場加大對外資機構的開放,跨境銀行業監管協同、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説,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金融風險的跨境傳染速度和廣度明顯加快,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在全球性金融風險事件中獨善其身。

  當前跨國銀行“大而不倒”問題仍然存在,未來應當共同推動危機管理和風險處置的跨境合作機制建設,有效防範國別性、區域性和國際性金融危機捲土重來。

  以我國正在推動發展的離岸金融業務為例,與會代表認為,在發展離岸金融的過程中,離岸金融機構很難掌握非居民用戶的資訊,信用風險管理難度較大;面向國際金融市場,不受國內法律保護,需要遵循通道國的法律;離岸金融跨境、遠端、多變的特徵增加了監管的複雜性。

  這些特徵都需要有針對性地建設離岸業務的監管規則,加強與其他國家銀行監管者的溝通、協調與合作。“世界經濟金融的大舞臺上,只有各國協同一致,才能奏出經濟復蘇的美好交響曲。”尚福林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