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發展新質生産力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7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時表示,要著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並希望企業家們堅定信心、專注創新發展。
對於金融領域而言,服務發展新質生産力是責無旁貸的重要使命,也是難能可貴的成長機遇。前不久,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雲澤在江蘇調研時強調,銀行保險機構要深入探索金融服務新質生産力的新路徑新模式,開發適配性強的金融産品,提高金融服務水準,全力支援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助推傳統産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隨著我國科技創新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科技金融在適配性、定價效率、覆蓋面等方面也亟須系統性提升。可喜的是,我們看到,金融服務新質生産力已經出現了不少積極變化。
科技信貸依舊是支援新質生産力發展的主力軍。過去,“看不懂”“摸不準”成為部分銀行支援科技型企業的障礙。如今,越來越多的銀行通過科技手段,不斷克服銀企資訊不對稱障礙,為科技型企業精準“畫像”,做到“敢貸”“能貸”“快貸”。自今年4月人民銀行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後,多家銀行快速響應,目前在廣東、上海、浙江、陜西等多地加速落地。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今年一季度末,獲得貸款支援的高新技術企業22.24萬家,獲貸率為55.4%;高新技術企業本外幣貸款餘額14.84萬億元,同比增長13.6%。
資本市場“力挺”新質生産力發展。據統計,A股戰略性新興産業行業市值佔比目前已超過40%。科創板開板5年來,共受理了1146單IPO申請,上市公司達573家,首發募資總額達9107.89億元,總市值逾5萬億元。同時,政策層面不斷出新,證監會不斷打破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雙向互動的諸多瓶頸堵點,培育科技創新所需要的良好市場生態,圍繞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優化支援政策,引導更好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進“科技—産業—金融”良性迴圈。
更多保險資金也借著政策“東風”,進入到科技創新領域。以行業頭雁企業為例,中國人壽集團支援科技自立自強存量規模已超3300億元;中國太平集團旗下太平資産累計為戰略性新興産業、專精特新等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領域提供資金支援超1600億元。此外,保險業還面向新一代資訊技術等科技前沿領域設立新基金。在2024陸家嘴論壇期間,中國人壽集團旗下國壽投資公司與上海國投、浦東創投簽署科創投資基金合作意向協議;建信領航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基金規模達300億元;太保長航股權投資基金規模達220億元。
新質生産力之“新”,在於科技創新所形成的新動力、新産業、新模式。面對這一系列新內涵、新要求,金融服務新質生産力,就不能沿用老思維、老方法,也需不斷適應和調整,以找到服務新質生産力的新思維、新方式。
金融機構要更加“耐心”。新質生産力的崛起,需要更多能夠承受風險、穩定投入的長期資本。因此,金融業要形成“馬拉松導向”,加深對投資項目的認知程度,完善金融支援科技創新的組織體系,提高金融與科技創新的緊密程度。更為重要的是,要鼓勵柔性化、長週期、多維度考核標準,為培育壯大“耐心資本”、積極擁抱新質生産力提供更優發展土壤。
金融機構要更加“齊心”。在支援新質生産力發展方面,不同類型金融機構要發揮好各自特色優勢,形成專業分工的服務體系。既要凝聚合力,又切忌一哄而上,從而實現銀行、保險、證券三大領域的均衡發展,為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提供更多層次的資本助力和金融支撐。
金融機構要更加“精心”。金融賦能新質生産力,不僅需要精準的眼光和強大的戰略定力,也需要不俗的賦能能力和雄厚的綜合實力。探尋金融服務新質生産力的新路徑新模式,不是對創新進行簡單地“貼標簽”,而是要進行科學辨別。因此,在服務新質生産力過程中,金融機構提升自身服務與投資水準至關重要,要不斷依託創新與數字化實現服務的迭代升級,並在核心投研能力建設上主動調整,促進科技創新和傳統産業以及具體落地場景的有機結合。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