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對下半年經濟工作作出了部署。對於這場定調下半年經濟政策的重要會議,市場關注較多的一點是,會議提出“要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內需求”,並強調“經濟政策的著力點要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
無獨有偶。同樣值得注意的是,7月19日國常會決定,統籌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進一步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與此前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主要用於支援擴投資不同,此次安排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援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這顯示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使用範圍從之前的“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擴展到了促消費領域,同時也意味著財政政策取向正在從之前的側重給企業減稅降費以及擴大有效投資,逐步向支援居民消費方向轉移。財政部、人民銀行上周也在不同場合表示,把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
以上政策和表述都在表明,宏觀政策的重心正在針對居民消費這個薄弱環節重點發力。這種轉變是與我國經濟的需求結構變化相一致的。“三駕馬車”之中,曾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需求拉動作用的出口和投資,受到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工業化城鎮化高峰已過、基建投資等邊際效應下降等影響,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相對乏力。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內需。
提振消費從根本上取決於兩個方面,即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以及供給的適配性。
首先,提振消費的前提是居民有錢消費、有意願消費。對於這一點,中央政治局會議也予以了關注,指出“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增強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意願”。據統計,當前我國約有9億中低收入群體,約佔總人口的64.3%。中低收入群體規模巨大,是社會消費的中堅力量。有效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可支配收入,提升其消費能力,將直接帶動整體消費水準的提升,有利於進一步有效擴大內需和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讓居民收入增長、有能力消費的同時,也要完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更有意願消費。對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作出部署,提出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包括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産性收入、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等,也強調“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
其次,在消費供給方面,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和生活水準的持續改善,人們已經不再簡單滿足於服務生存需要的商品消費,對於服務消費的需求大幅增加。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7.5%,增速高於同期商品零售額4.3個百分點。儘管服務消費取得了長足進步,佔整個消費的比重在2023年已升至45.2%,但與主要發達國家服務消費平均佔整個消費比重六成相比,仍有約15個百分點的差距。因此,服務消費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在新發展格局下,服務消費的提質擴容對於增進民生福祉、促進消費升級、推動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把服務消費作為消費擴容升級的重要抓手”,並支援“文旅、養老、育幼、家政等消費”。隨後,8月3日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品質發展的意見》,提出挖掘餐飲住宿、家政服務、養老托育等基礎型消費潛力,激發文化娛樂、旅遊、體育、教育和培訓、居住服務等改善型消費活力,培育壯大數字、綠色、健康等新型消費。《意見》的出臺有利於激發服務消費內生動能,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為擴大內需和拉動經濟提供有力支撐。
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將更加明顯。下一階段,宏觀調控的邏輯和政策發力的重心應該著力於更廣泛、更有效地擴大消費需求,帶動與之相匹配的高品質生産和服務供給,從而實現正向的經濟迴圈。金融機構要順應居民消費擴容提質需求,開發出更多特色化的消費金融産品,優化金融服務,提升用戶體驗,激發消費活力。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