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努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要推動消費增長保持向好態勢,增強其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報告》顯示,近三年來受疫情影響,我國消費動能進一步放緩。2020年至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同比增速為2.6%。
“當前,如何促進高額儲蓄最大化向消費轉化,並保持房地産、地方財政等關鍵領域的平穩運作,是經濟修復的重中之重。”民生銀行研究院金融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張麗雲認為,《報告》指出2023年制約消費回暖的因素有望緩解,居民消費有望穩步恢復,但消費復蘇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需要長短結合、綜合施策,進一步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推動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出臺,並加快完善新市民和農民工的社保覆蓋、失業和社會保險的全國調劑統籌等影響居民消費的中長期因素。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報告》強調“消費復蘇存在不確定性”,與去年三季度報告相比,未再強調“一段時間以來M_2增速處於相對高位”,這表明央行對消費需求大幅反彈和貨幣供應量較快增長等因素推升通脹的擔心有所緩和,同時也意味著今年促消費政策還有較大空間。另外,經歷上年大規模退稅、理財産品大規模贖回等特殊因素推高M_2增速後,今年該指標有望走出溫和回落勢頭。
關於通脹,張麗雲認為,相比去年三季度報告,央行對通脹的擔憂有所降溫,整體表述更為溫和,其對貨幣政策的約束也進一步減弱,貨幣政策的“錨”仍然是實體經濟。對於國內通脹,從短期來看,通脹壓力總體可控,主要原因在於當前我國經濟還處於恢復發展過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産業鏈、供應鏈運轉通暢,PPI漲幅預計將總體維持低位。從中長期來看,物價水準具備保持基本穩定的有利條件,我國經濟供需大體平衡,貨幣政策保持穩健,居民通脹預期平穩。
“總體來看,2023年全年實質性通脹壓力預計可控。”張麗雲表示,在“以內為主、內外均衡”的基調下,國內外通脹形勢均難以對貨幣政策形成明顯制約。
《報告》提出,預計通脹水準總體保持溫和,也要警惕未來通脹反彈壓力。2022年我國CPI同比上漲2.0%,PPI漲幅逐季下行,全年同比上漲4.1%。過去五年、十年我國CPI的年均漲幅均維持在2%左右,在挑戰中實現了難能可貴的物價穩定局面。同時,對未來國內物價走勢的不確定性也需關注,疫情防控優化調整後消費動能可能逐步升溫,2023年春節假期國內旅遊收入同比增長30%,春運旅客人數同比增長超五成;經濟活力進一步釋放,企業加快復工滿産,勞動力市場加速回暖可能對未來工資變化産生影響;各方面政策累積效果還在逐步顯現;主要發達經濟體通脹較為頑固,大宗商品價格仍存在上漲壓力,海外高通脹也可能通過生産、流通等環節向國內傳導。要加強監測研判,持續關注通脹反彈壓力。
專家表示,總體來看,貨幣政策基調沒有變化,仍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的要求,但突出“著力支援擴大內需,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援”,成為精準有力的施策方向。
在擴內需方向下,促消費、擴投資成為貨幣政策主要發力點。張麗雲認為,為消除消費復蘇的不確定性,激發消費活力,貨幣政策或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出臺結構性支援舉措,引導金融機構圍繞居民衣食住行,聚焦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等大宗消費和購物、養老醫療、教育文體等消費場景,豐富金融産品,助力促消費政策産生放大和疊加效應。同時,為保障投資維持高景氣度,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支援作用將繼續得到發揮。(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