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重頭戲,4月29日,42家A股上市銀行2023年年報集齊。過去一年,42家銀行共計實現歸母凈利潤超2.09萬億元,其中,有37家銀行歸母凈利潤實現增長,14家銀行增速“上雙”。然而,在光鮮業績的背後,銀行業處於挑戰之中,“增利不增收”情況凸顯、凈息差邊際收窄、個人房貸業務等縮水都對銀行經營形成考驗。
14家銀行實現雙增速
A股上市銀行交出了2023年“成績單”,過去一年,42家銀行共計實現歸母凈利潤超2.09萬億元,37家銀行歸母凈利潤實現增長,14家銀行實現雙增速。
從利潤增速來看,地方性中小銀行頗為亮眼,杭州銀行歸母凈利潤增速排名第一,該行2023年實現歸母凈利潤143.83億元,同比增長23.15%。常熟銀行、齊魯銀行、蘇州銀行、江陰銀行、成都銀行、蘇州農商行亦表現不俗,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9.6%、18.02%、17.41%、16.83%、16.22%、16.04%。青島銀行、江蘇銀行、瑞豐農商行、青島農商行、寧波銀行、上海農商行2023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也均超10%。
與此同時,也有部分銀行營業收入承壓,導致“增利不增收”壓力也較為凸顯。北京商報記者梳理髮現,2023年全年,超10家銀行“增利不增收”。
具體來看,國有大行中,2023年,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營業收入分別同比下滑3.73%、1.79%,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0.79%、2.44%。股份制銀行中,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其中,平安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646.99億元,同比下降8.4%,實現歸母凈利潤464.55億元,同比增長2.1%。
地方性中小銀行中,上海銀行、重慶農商行、紫金農商行、重慶銀行歸母凈利潤均實現了增長,但營收則分別同比下降4.8%、3.57%、1.93%、1.89%。
另有浦發銀行、鄭州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貴陽銀行的營收、歸母凈利潤同比出現“雙降”。
在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看來,2023年,銀行“增利不增收”主要源於撥備調節的穩定器作用。相比前兩年年均10余個點的增幅,部分銀行在去年有意放慢了撥備計提的腳步。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部分銀行出現“增利不增收”主要是業務結構持續調整中,以增強風控、開源節流、加強運營提升利潤水準為重點,繼續壓降高風險高收益的業務方向。
今年一季度,A股上市銀行業績壓力依舊顯著,據北京商報記者觀察,有部分銀行的歸母凈利潤雖然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但營收的下滑幅度更大;也有部分銀行在2023年實現了營收、歸母凈利潤雙增,但在今年一季度卻陷入“增利不增收”的局面,更有多家大中型銀行凈利潤也出現負增長。
超九成銀行凈息差出現收窄
受市場利率下行、持續讓利實體經濟等因素影響,A股上市銀行凈息差(即凈利息收益率)面臨嚴峻挑戰。42家銀行中,僅有青島銀行凈息差出現上漲,41家銀行凈息差均出現下滑。
截至2023年末,青島銀行凈息差1.83%,比上年提高0.07個百分點。該行在財報中提到,主要得益於嚴控存款和應付債券成本率,計息負債成本率下降,從而對衝了資産收益率下行、存款規模增長的影響,實現凈息差的提高。
凈息差下降幅度較大的銀行有瑞豐農商行、平安銀行、江蘇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蘇州農商行、農業銀行,截至去年年末,上述7家銀行凈息差指標分別較上年下降48個基點、37個基點、34個基點、31個基點、31個基點、30個基點、30個基點。
對凈息差下降幅度較大的原因,平安銀行稱,受持續讓利實體經濟,調整資産結構,同時受貸款重定價效應及市場利率變化的影響,凈息差下降。江蘇銀行提到,市場利率和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行,疊加去年以來LPR下降後重定價效應和存量房貸利率調整,商業銀行生息資産收益率承壓,凈息差呈收窄趨勢。
常熟農商行、長沙銀行凈息差儘管在上市銀行中處於較高水準,但也未能避免凈息差收窄的趨勢。截至2023年末,常熟農商行凈息差2.86%,較上年下降16個基點。長沙銀行凈息差為2.31%,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該行表示,利息凈收入的增速低於生息資産的日均規模增速,同時受LPR多次下調影響,貸款平均利率呈下降趨勢,生息資産端平均利率承壓,凈息差同比縮窄。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預測,總體而言,2024年銀行仍將繼續下調存款利率,以進一步壓降資金成本,減緩息差縮窄的壓力。除了下調存款利率之外,銀行還應減少對存款的利息補貼以及利息之外的費用,進一步壓降存款的隱性成本。
在2023年業績發佈會、業績説明會上,多位銀行管理層也透露了下一步穩息差的方向。正如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所言,在負債端,鞏固付息優勢,進一步通過強化財富管理、通過AUM綜合考核讓客戶留存更多的活期存款,想方設法提高活期存款佔比,同時也對中長期存款進行一定的管控。興業銀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林舒提到,負債端加強對存貸款利率的控制,對於一些高成本負債採取控制的手段保證存款合理地下降,同時提高低成本結算性存款的佔比。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