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投資者小文在某銀行APP上購買的純債理財産品遭遇“收益落差”。“當時選擇這只理財産品的原因是其所展示的收益率排在同類理財産品前列,但自購入以來,該産品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産品展示頁面的收益率還有參考價值嗎?”小文滿臉疑惑。
理財産品展示收益率與投資者實際持有感受不一致向來備受關注。那麼,為何會産生這種“收益落差”,近期的“落差感”為何尤為明顯,理財産品展示的收益率又該如何參考?
展示有技巧:選最耀眼時段
小文兩周前在某國有行手機銀行APP上買入其代銷的某理財公司純債理財産品,該産品展示的年化收益率為3.74%,是自2018年8月19日成立以來(截至9月2日)的收益率數據。記者細查該産品詳情頁面發現,其近期實際表現明顯低於展示收益率: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僅為0.08%,而近三個月、六個月和一年的年化收益率也遠低於歷史高點,分別為1.97%、2.46%和2.75%。其高收益率主要産生於2019年、2023年,年化收益率分別達到4.42%、4.31%。
此外,記者梳理髮現,該銀行APP所售的其他理財産品,于顯著位置展示的産品收益率,基本是在符合監管要求下的最佳收益率。例如,某款固收增強類理財産品展示的收益率為3.03%,是近六個月年化收益率,高於其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2.81%,有的産品則是展示業績比較基準。如此多樣化的展示方式,難免讓初入市場的投資者眼花繚亂、難以參考。
“業績表現是理財産品獲客、穩客、活客的重要抓手,因此渠道端在符合監管要求的前提下,通常傾向選擇最佳收益率展示業績,這有利於理財規模穩定。”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
業內人士認為,投資者在挑選理財産品時,應儘量比較同一時段內的收益率,並注意理財産品的可比性,即所對比的理財産品在封閉期限、産品類型及風險等級等關鍵維度上保持一致。此外,投資者還需全面了解理財産品的多個歷史收益率區間,避免僅憑單一收益率數據就做出投資決策。
事實上,理財産品業績展示一直是業內比較關注的問題。早在去年11月,中銀協就發佈了《理財産品過往業績展示行為準則》,對理財産品過往業績展示進行了明確規範。
此外,央行也在《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醒投資者理性看待理財産品過去的收益率和投資者未來可實現的收益率。央行表示,一方面,今年以來部分資管産品尤其是債券型理財産品的年化收益率明顯高於底層資産,主要是通過加杠桿實現的,實際上存在較大的利率風險。未來市場利率回升時,相關資管産品凈值回撤也會很大。另一方面,理財産品動態發佈的年化收益率是當前時點的預期收益率,是按過去一段時期的收益率,線性推算出的未來一年收益率,投資者未來贖回産品時實際獲得的收益率是不確定的。現在凈值越高,意味著是在更高的價格位置投資,未來的損失風險可能越大。
債市調整拉低近期理財收益
小文所投資的理財産品為純債類,其買入時點恰逢本輪債市調整起點。8月以來信用債走弱,目前信用債收益率普遍上行至7月降息前水準,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數據,截至今年6月末,理財産品持有信用債12.57萬億元,佔總投資資産的41.13%。受信用債回調影響,理財産品凈值持續下行,據光大證券金融業研究團隊測算,8月中下旬固定收益類理財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跌破2%。
關於引發本輪信用債調整的原因,天風證券固收分析師孫彬彬認為主要有三點:第一,8月初央行監管加碼,債市利率出現明顯上行。儘管隨後利率又快速回落,但該調整過程仍然對信用債市場造成明顯影響。第二,在調整前,一級市場信用債認購情緒處於歷史高位,截至8月23日,信用債1倍以上投標量佔比達84%。同時,信用債投資性價比明顯降低,信用利差被壓縮至歷史較低水準,投資收益率處於低位,吸引力大幅下降。第三,銀行理財機構出於保持流動性的目的,有一定的債券型基金贖回行為,負債端壓力引發了基金公司對信用債的拋售行為。
債市波動加劇、理財産品凈值走跌、理財對債券型基金的贖回力度加大,不免讓人聯想到2022年底的贖回潮,引發市場對理財贖回風險的擔憂。業內人士表示,儘管理財收益率承壓下行,疊加8月末部分理財資金慣性回流至母行,近期部分交易日確實呈現出理財規模小幅下降態勢,但尚未觀測到資金趨勢性流出壓力。工商銀行北京地區某營業網點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儘管當前其代銷的多只固收類理財産品凈值波動加劇,但從客戶反饋來看,尚未出現集中性、大規模贖回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因債券型基金可“一鍵贖回”,銀行理財機構一定程度上將其作為流動性管理工具,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數據,截至今年6月末,銀行理財對公募基金的投資佔比為3.6%,且以債券型基金為主。
“當前部分機構出於防禦風險和儲備流動性的考慮提前贖回債券型基金,流動性相對較弱的低等級城投債、長端信用債被拋售。因此本輪信用債調整更多受機構行為影響,居民端暫未出現明顯的贖回行為,短期內贖回壓力相對可控。”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往後看,若信用債贖回情況未有效緩解,進一步拖累理財産品凈值下滑,加重負債端壓力,則機構需密切關注居民端理財贖回行為變化。
“贖回潮”短期恐難再現
多位理財業內人士認為,儘管8月以來,利率債及信用債的調整明顯加大了利率風險與流動性風險,但還不至於引發類似2022年底的理財“贖回潮”:一方面,基於當前經濟基本面及政策的綜合考量,此輪債市調整或僅為階段性;另一方面,銀行理財中短期內流動性充裕。
“今年三季度以來,理財規模整體呈現穩步擴張態勢,資産端欠配壓力仍在,負債端資金整體充裕穩定。此外,2022年底以來,銀行理財機構的資産配置行為發生明顯改變,低波穩健成為主流,理財産品杠桿率較低。儘管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加大了對3-5年期信用債的配置力度,且存在通過公募基金拉長久期的情況,但理財資産配置仍處於偏防禦狀態,贖回公募債券型基金後傾向購買同業存單、同業存款等低波動、短久期的高流動性品種。”王一峰説。
某股份行理財公司人士坦言,2022年理財行業尚處於轉型初期,彼時還有大量理財産品採用攤余成本法,業內對於利率波動如何傳導到産品端、産品端又如何傳導至客戶行為認知有限,使得投資者集中贖回時,行業措手不及。經歷上次挑戰後,行業已做足相關準備。
“一方面,2022年底以來,我們新發行的理財産品趨向短期化,同時其配置的資産久期更短,這類資産對利率波動的敏感性更低;另一方面,公司內部建立了完善的流動性管理機制與應對流程,從利率波動到産品投資運作,再到客戶申贖行為變化,不同的市場情況有不同的應對機制。”上述理財人士告訴記者。
此外,投資者對市場的認識更加客觀理性也是重要原因。“2022年那會兒,別説理財産品虧損了,稍有點波動,投資者就會投訴。但是現在投資者可以接受正常幅度的波動,不同系列的産品有不同的波動範圍,比如上下幾十個基點,投資者都是可以容忍的,只要別虧錢就行。”另一位理財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因此本輪債市的調整對銀行理財産品影響有限,進而傳導至客戶行為層面的影響就更有限了。
展望未來,明明建議,若後續信用債市場調整余波未了,理財配置方面宜保持流動性,不宜過度下沉和拉長久期,應關注當前表現較好的短端高等級城投債;若後續債市調整快速平息,可關注本輪調整幅度較大的板塊,例如把握二永債板塊收益率在債市企穩後的下行空間,以及部分中長期債券調整後的收益價值。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