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金融詐騙手段不斷升級,銀行卡安全問題再次引起關注。各家銀行紛紛採取措施,從此前的發卡擴規模向縮規模、清存量轉變。
找到保障資金安全與提供便利服務之間的平衡點,是銀行業亟需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多管齊下。
近年來,隨著金融詐騙手段不斷升級,銀行卡安全問題再次引起關注。在反詐等安全性要求的驅動下,各家銀行紛紛採取措施,從此前的發卡擴規模向縮規模、清存量轉變。然而,這一轉變在提高銀行卡安全性的同時,也增加了客戶開卡的難度和用卡的不便。
記者梳理髮現,銀行為了提高安全性,目前普遍採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對新開銀行卡的數量和功能進行限制,如設置每日交易限額,加強對銀行卡開卡審核,以防止銀行卡被用於詐騙等違法活動;對長期未使用的銀行卡進行清理,以減少“睡眠卡”被用於非法活動的風險。
有銀行網點的工作人員表示,現在辦卡確實比之前步驟更多,需要的材料也更多。除了身份證和實名登記的手機號外,有時為了評估風險,還要區分是否為本地戶口,外地戶口還需提供其他證明材料。
博通諮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表示,賬戶安全是個人資金最基礎的要求,如果出現大面積的賬戶被利用、盜竊,對個人財産、銀行而言都是損失。銀行卡加強開卡審核、設置銀行卡轉賬額度等行為都是出於保護客戶賬戶的考慮,也是為了遏制詐騙氾濫等現象。
除了開卡變難外,不少客戶還反映近期收到了銀行清理“沉睡賬戶”的提醒。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開立銀行賬戶144.65億戶,其中個人銀行賬戶143.63億戶;開立銀行卡97.87億張,其中借記卡90.20億張;每人平均持有銀行卡6.93張。數據的背後,隱藏著“沉睡賬戶”的問題。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沉睡賬戶”的産生,一方面是由於過去一段時間對銀行賬戶管理較為寬鬆,未限制開戶數量,同時也與銀行行銷、搶佔市場等因素相關;另一方面涉及金融消費者習慣,部分消費者開設銀行賬戶使用後,沒有重視後續的管理。
為幫助消費者了解自身銀行賬戶開立情況,及時查看、使用或登出冗余賬戶,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于2023年10月起組織開展為期1年的銀行“沉睡賬戶”提醒提示專項工作。王蓬博表示,清理長期不用的“沉睡賬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防範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因長期處於閒置狀態,“沉睡賬戶”容易被不法分子盜用進而從事賭博、洗錢、電信詐騙等非法活動。還有一些不法分子會採用租借、買賣等手段,獲取大量銀行賬戶,讓眾多“沉睡賬戶”成為他們的資金通道工具。為了降低電信網路詐騙案件發案率,銀行對存量卡的清查很有必要。
那麼,該如何找到保障資金安全與提供便利服務之間的平衡點呢?這成為銀行業亟需解決的問題。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多管齊下。
早在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就發佈過《關於做好流動就業群體等個人銀行賬戶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針對開戶痛點難點問題提出16條改進服務意見,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充分利用個人已開立銀行賬戶跨行代發工資,不強制要求個人在本行新開戶,改進商業銀行客戶身份識別方法,推行個人簡易開戶服務。
王蓬博表示,客戶在辦理銀行卡業務時須遵守相關規定,但銀行不應借安全的名義侵犯客戶的合理權益。銀行在執行政策時,應更加精細化管理,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未來,可以進一步運用大數據等科技類風控手段,減少客戶辦卡、用卡環節中的“誤傷”。
董希淼認為,銀行應以客戶為中心,以安全為底線,以便利為目標,通過不斷提高安全性和優化客戶體驗,建立起更加穩固的客戶關係,進而提升自身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經濟日報記者 勾明揚)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