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月17日電 題:銀行信用卡借冰雪季行銷攬客,獲客之後如何留住是關鍵
作者 董希淼 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如何看信用卡蹭“冰雪”熱度?
隨著“爾濱”爆火,銀行信用卡開展了一波“高光行銷”。華夏、光大、浦發、工商等多家銀行公眾號紛紛發佈消息,上線“冰雪”主題的信用卡行銷活動。利用優惠券、抽獎、滿減等優惠方式來吸引更多客戶。
多家銀行在冰雪季推出優惠活動,體現了借勢行銷策略的運用。借勢行銷將産品推廣與近期熱點事件或客戶喜愛的環境相結合,有助於提高客戶的接受度和購買意願。
不過,在這些優惠活動中,更具吸引力的往往是那些能夠滿足客戶實際需求、提供切實優惠的措施。例如,信用卡消費返現、積分兌換等活動能夠直接減輕客戶消費負擔,提高信用卡使用率。同時,圍繞冰雪季推出的特色活動也能吸引大量熱愛冰雪運動的客戶,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客戶興趣。
然而,對銀行而言,獲客並非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留住客戶並使其成為忠實用戶。因此,在借勢行銷獲客之後,銀行需要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基礎上,在各種場景金融中與客戶建立深度連接,以此激活客戶。最後,通過創新服務、提升用戶體驗等措施讓被激活的新客留下來,增強客戶粘性,成為忠實客戶。這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銀行在每個環節都下足功夫。
紅利消失時代,銀行如何留客?
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部分銀行信用卡發卡數量和交易金額有所下降。這一現象背後有多重原因:一方面,信用卡市場已從過去的“跑馬圈地”階段進入存量競爭階段,發卡量出現負增長;另一方面,受經濟下行和疫情影響,信用卡用戶群體的經濟狀況受到一定衝擊。此外,信用卡新規的出臺對信用卡市場高品質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對這些挑戰,銀行需要轉變思路,從單純追求發卡量轉向提升服務品質和用戶體驗。具體來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全面深入分析當前市場形勢和客戶需求,制定更加精準的市場定位和行銷策略;其次,針對經濟下行和疫情衝擊的影響,推出更加靈活多樣的信用卡産品和服務,滿足客戶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最後,全面落實信用卡新規,加強風險管理,增強合規意識,保障信用卡業務的穩健發展。
在提升客戶體驗方面,近年來銀行採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如近期部分銀行對信用卡相關服務進行調整,包括完善信用卡容差服務機制、建立信用卡普卡和金卡年費補刷機制等。這些措施旨在提升服務品質,並向持卡人減費讓利,使得信用卡服務更方便、更安心。相關舉措不僅有助於增強客戶粘性,促進客戶消費,還凸顯了信用卡作為小額信貸和支付結算工具的獨特優勢,對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信用卡在銀行服務零售客戶中佔據重要地位,但不同的銀行在信用卡發展策略上存在差異。對大中型銀行而言,信用卡業務是發展零售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信用卡業務能夠帶來多樣化的綜合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手續費收入等。這些收入對於銀行拓寬收入來源、優化收入結構具有重要意義。但發展信用卡業務也需要量力而行,因為前期投入較大,銀行需要根據自身實力和市場需求來制定合理的發展策略。並非所有銀行都需要發展信用卡業務,一些中小銀行可能無法發行或不需要發行信用卡。
2024年,銀行業面臨著內外部多重變化。為適應變化,銀行應動態調整戰略,優化信用卡業務發展策略和業務模式。應堅持差異發展,探索客群差異化定位,並明確客戶差異化準入標準。比如推出服務鄉村振興、新市民等專屬信用卡,針對不同客群靈活確定信用卡透支利率。
在投入方面,銀行應結合自身財務狀況進行統籌安排。有條件的銀行應加大投入力度,以提升信用卡業務的競爭力。而中小銀行則應通過廣泛合作與結盟來實現優勢互補,提升産品吸引力。
在風險管理方面,銀行應完善風險管控措施。這包括構建早期預警模型、完善風險退出機制,並根據實際運作效果不斷迭代升級。同時,豐富信用卡不良資産處置手段。
金融科技對銀行來説也至關重要。線上信用卡業務有望成為信用卡發展的“第二曲線”,因此銀行應加大和深化金融科技,加快信用卡數字化轉型和線上信用卡産品創新。這將有助於銀行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網際網路消費信貸服務,從而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