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針對近期的指數基金銷售制定了專項方案,各支行進行了PK賽,到一定時點沒達成任務目標而且PK賽落後的支行,都要進行産品和策略梳理,發演練視頻或者現場演練,還會召開專項會議了解支行下一步工作安排和儲備客戶情況。”某股份行北方地區一家地級市分行的副行長告訴記者。
借著市場行情回暖的東風,銀行創收、增收任務瞄準了基金代銷等戰場。多位銀行零售條線負責人表示,信貸端口價格內卷嚴重,雖然存款利息已進行多輪調降,但負債成本下降幅度仍趕不上生息資産收益率的下滑,發力財富管理、開拓中收業務再一次被置於重要位置。左手中收、右手投資,正在成為銀行業在傳統存貸息差業務之外加力的方向。
透視上市銀行三季報亦可發現,全行業凈息差面臨較大壓力,不少銀行凈息差仍在收窄,這讓傳統意義上的銀行主要收入引擎失速,銀行急需進一步探索驅動收入增長的新路徑。非息收入是三季報中較為出彩的指標,約九成上市銀行非息收入佔比較去年同期出現提升。但拆解來看,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成增量擔當,這一增長的持續性仍要畫個問號。
縮小的存貸“剪刀差”
“銀行的收入主要靠兩大塊,一塊是利息凈收入,另一塊是非利息凈收入。傳統業務層面靠貸款收益率和存款成本率構成的‘剪刀差’,也就是利息凈收入,佔銀行收入的大頭兒,全行業來看能佔到七成左右。”一位國有大行人士表示。
但近幾年,上述“剪刀差”持續縮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銀行生息資産收益率下滑幅度大於負債成本下滑幅度。
據多位業內人士透露,銀行在資産端面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優質資産稀缺的難題,行業靠“價格戰”爭攬客戶較為普遍,貸款投放帶來的資産收益率不斷下探。在負債端,由於居民風險偏好發生變化,存款定期化現象有所加劇,負債成本具有一定剛性,儘管近兩年銀行存款利率進行多輪調降,但負債成本短時間內難以取得同頻降幅,息差空間被不斷壓縮。
中信證券研究部銀行業首席分析師肖斐斐表示,今年三季度,上市銀行凈息差延續下降但降幅收窄。按照期初期末平均法測算,三季度上市銀行凈息差為1.48%,較二季度下降2個基點,而二季度較一季度下降4個基點。資産端,三季度生息資産收益率為3.27%,較二季度下行10個基點;負債端,三季度計息負債成本率為1.90%,較二季度回落8個基點。
Wind數據也顯示,與去年三季度數據相比,今年三季度,公佈相關數據的上市銀行普遍面臨凈息差收窄壓力。以國有大行和股份行為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凈息差均較去年同期減少20個基點以上;農業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也分別下降17個基點、16個基點、2個基點。公佈數據的股份行中,平安銀行較去年同期降幅最大,下降54個基點;華夏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均下降15個基點以上;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分別下降8個基點、3個基點。
對於凈息差進一步下滑,多家銀行解釋稱,主要是資産端收益率下行較快,受存量房貸利率調整、LPR下調、個人房貸利率政策下限調整等因素綜合影響,貸款收益率同比下降較多。為對衝資産收益率下行壓力,行業在加速調整資産負債結構,力爭保持凈息差相對穩定。
新引擎能否持續發揮作用
“面對凈息差收窄的挑戰,非息收入面臨結構性機遇,銀行普遍將發展非息業務作為關鍵策略。在低利率環境下,作為銀行收入的一個關鍵部分,非息收入提升顯得尤為重要。”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方意表示。
調整業務結構、拓展非息收入已成為業內的共同選擇。例如,長沙銀行表示,近期開展了2024年非息收入拉練活動,全行上下錨定非息收入目標,零售條線為分支行非息收入增長注入動力。
透視上市銀行近期發佈的三季報可以發現,非息收入對營收的貢獻度正在提升。Wind數據顯示,相較去年同期,42家上市銀行中約九成非息收入佔比出現提升。其中,張家港行、瑞豐銀行、貴陽銀行、西安銀行、蘇農銀行、平安銀行、江陰銀行、上海銀行、華夏銀行、廈門銀行、蘇州銀行等佔比均提升5個百分點以上。
“三季度上市銀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長13.5%,在行業凈利息收入仍處於負增長背景下,非息收入增長有力支撐了營收。”肖斐斐表示。
非息收入主要由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以及其他非息收入構成。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主要包括銀行卡手續費、結算與清算手續費、代理服務手續費、信貸承諾及貸款業務佣金、託管及其他受託業務佣金等。其他非息收入包括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投資收益、匯兌凈收益等。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又叫中間業務收入,即通常所説的“中收”。
拆解來看,根據中信證券數據,三季度上市銀行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同比下降7.3%,而二季度同比下降14.2%,降傭降費壓力逐步緩解,中收降幅收窄。同時,其他非息收入持續高增,三季度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長39.1%,較二季度21.2%的同比增幅進一步擴大。肖斐斐表示,上市銀行積極提升債券市場投資交易能力,把握市場機會,保持交易價值貢獻。
小行買債助力營收增長已經並不稀奇,大中型銀行通過其他非息收入高增助力營收增長的趨勢也十分明顯,不少銀行的其他非息收入已經成為整個非息收入的主要部分。例如,中國銀行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783.48億元,利息凈收入3359.97億元,同比下降4.81%,但總營收同比增速轉正,主要靠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長逾20%貢獻。而從更細分的收入結構來看,手續費及佣金凈收入606.93億元,同比下降3.93%;其他非息收入816.58億元,同比增長49.88%。
業內人士也表示,今年以來的債牛行情,驅動了多數銀行的非息收入增長,繼而貢獻了很大營收增量,但隨著市場行情發生變化,上述收入的可持續性面臨不小的挑戰。
“銀行的非息收入沒有資本充足率這個‘緊箍’限制,銀行可以有更多自主空間有所作為,但其與股市、債市、匯市等資本市場表現相關度高,目前存在一定的‘靠天吃飯’特徵,這個引擎能否持續發揮作用,還挺考驗各家銀行的經營能力的。”一家股份行的零售條線負責人説。
更難“暗箱”操作 考驗內功
“看銀行的經營數據,營收其實比凈利潤更重要,金融行業的凈利潤可以通過會計科目的調整産生很大的不同,比如通過調整撥備反哺凈利潤是慣常做法,涉及不良資産的認定和處置,有點像是‘暗箱’裏的操作,而營收更難調節。”一位資深金融業人士透露。從過往來看,銀行業存在營收增速較高時多計提撥備、在營收不佳時少計提撥備的做法,從而平滑凈利潤。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透過今年銀行三季報數據觀察,行業存在靠撥備反哺凈利潤的跡象,逾30家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高於營收增速,10余家上市銀行在營收負增長的同時實現凈利潤正增長。
如何驅動營收持續增長,更加考驗銀行的內功。
業內人士預計,在未來一段時期,銀行還將面臨資産收益率下滑、優質資産稀缺等挑戰,凈利息收入雖然是銀行收入核心組成部分,但從長遠看,凈利息收入佔比會呈減少趨勢,減少對凈利息收入依賴、推動“輕資本”業務發展、提升財富管理能力將是主流發展方式。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銀行存款與資管産品之間有著較為明顯的“蹺蹺板”效應,當資本市場向好、預期收益較高時,更多資金會從存款流向資管産品。在市場環境向好時,銀行在中收領域不應該再走老路,而是應打破産品視角,不再單純賣基金、保險、理財等資管産品,根據客戶實際需求,幫助客戶做好資産配置、精耕細作。
“如果大家回到傳統老路上尋求突破,你會發現,這不可能走得通,以前靠産品上貨架就能拉動規模,現在幾乎不可能回到過去那種模式了。到底怎樣服務客戶,幫助客戶實現資産保值和增值,是擺在每家銀行面前的問題。”某股份行總行財富管理部門資産配置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專家認為,客戶在不同生命週期、不同場景和市場環境下的需求有所差異,銀行要做的是準確和適時地洞察、觸達和服務客戶,提供定制化的投資組合和專業化的資産管理服務。這樣做不僅可以增強客戶的信任感和黏性,也能增強財富管理收入引擎運轉的動力。在投資端,需要加強投研驅動,做好市場研判和資産配置,持續構建攻守兼備的資産組合。
“對於銀行財富管理條線,目前和未來的作業模式與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以前我們通過賣銀行理財、債券基金或者信託産品去服務客戶,但是隨著資産荒出現、收益率下行,賣産品的方式行不通了,我們需要為客戶提供適合其風險偏好、滿足其需求的投資方案、資産組合。這也非常考驗一家機構有沒有做長期主義者的耐心。”上述資産配置負責人説。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