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成為不少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實際上,這一話題在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頻頻被代表委員們提及、討論,是一個常議常新的話題。
從發展的視角看,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推動社會發展繁榮的重要力量。在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量”與“質”有著不同的要求。
當下,我國已經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經濟結構轉型加快推進,新發展階段要求金融資源實現高品質投放,也要求監管部門、金融機構、投資者等主體更加關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一是監管部門在引導、評價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宜更加關注金融資源對“新動能”領域的投放。事實上,過去幾年,監管部門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新動能”領域的服務力度方面卓有成效。據央行披露,2018年以來,我國普惠小微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貸款等增速持續高於全部貸款增速。目前,我國各項再貸款工具已實現對“五篇大文章”領域的基本覆蓋。未來,監管部門可以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援力度,滿足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合理融資需求。
二是金融機構需持續提升服務新經濟的理念、能力和質效。一方面,過去多年,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融資結構更加偏向傳統産業,並在傳統産業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服務經驗。而我國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對金融機構提出了新訴求,這要求商業銀行走出舒適區,持續加大對新興領域的信貸投放及債權投資,要求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及公募基金等機構進一步加大對新興領域的股權及債權投資力度,滿足新興領域融資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在服務新興産業的同時,要努力平衡好收益性與安全性,提升對各類風險的定價能力,努力實現商業可持續。
三是各類投資者也要更加關注金融服務實體的質效。一直以來,社融規模等總量指標是不少投資者評判經濟發展熱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而在高品質發展階段,只關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總量變化,不關注品質與結構變化,並不能很好地把握我國經濟、金融新發展階段的規律和特點,既不利於實現良好的投資成績,也不能給相關部門實施精準的貨幣政策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央行在發佈的《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高品質發展階段,評判經濟發展不只是看經濟增速,評判金融支援也不能“唯信貸增量”。要多看利率下降的成效,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説明瞭實體經濟信貸需求被合理滿足;要多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援力度,更好反映金融資源對實體經濟有效需求的滿足程度。
總之,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僅需要監管部門持續加大引導、支援力度,也需要各類金融機構不斷自我革新,更需要資本市場和投資者更加客觀、理性地看待融資結構的變化。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