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23日表示,十年來,我國穩健實施“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總量調節和結構調節的雙重功能。在宏觀杠桿率總體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有力支援了實體經濟發展,也有效地保障了我國國民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他是在2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介紹上述情況的。
陳雨露介紹,近年來,我國堅持穩健貨幣政策,不斷創新和豐富貨幣政策工具。同時,比較注重發揮利率價格杠桿作用,目標是努力實現實體經濟與金融的良性迴圈。
宏觀杠桿率變化是衡量宏觀調控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陳雨露介紹,近年來,人民銀行不斷健全金融宏觀調控體系,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的方式。中國以溫和可控的宏觀杠桿率增幅支援實現了“較高增長、較低通脹、較多就業”的優化組合,宏觀調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數據顯示,2021年末中國宏觀杠桿率為272.5%,2016年到2021年年均上升約4.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這五年中國GDP年均增速約6%,CPI年均漲幅約2%,平均每年新增城鎮就業超1300萬人。
陳雨露表示,我國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不透支未來的宏觀政策取向,以相對較少的新增債務支援了經濟的較快恢復,宏觀杠桿率的增幅明顯低於其他主要經濟體。
他介紹,過去十年,我國逐漸構建起符合中國國情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重點支援普惠金融、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國民經濟發展當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是兼具總量調節和結構性調節雙重功能的。”陳雨露説,通過結構性工具既能夠實現精準滴灌的政策效果,又能夠對總量調控作出貢獻。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一個合意的水準,可與總量型政策工具形成一個良好的配合。
陳雨露表示,總的看來,近年來中國宏觀調控政策是有力、有度、有效的,宏觀杠桿率總體實現了“穩字當頭”,確保國民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也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積極的貢獻,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動力源和穩定器。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