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國資委簡介

    國務院授權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根據黨中央決定,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黨委,履行黨中央規定的職責。 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監管範圍是中央所屬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的國有資産。

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全文)

    9月13日,廣受關注的國企改革文件終於"靴子落地"。指導意見提出了我國國企改革到2020年必須實現的目標,未來5年,我國的國企改革大幕由此拉開。 [詳細]

10條幹貨看懂改革重點

     國企業改革意見是新時期指導和推進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從總體要求到分類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資管理體制等方面提出國企改革目標和舉措。[詳細]

國企改革方案六大亮點

     亮點一: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

    亮點二:分類監管 國有企業將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

     亮點三: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

    亮點四:混合所有制改革將不設時間表。

    亮點五:國資委向"以管資本為主"轉變。

    亮點六: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 。

國企改革關鍵問題所在

1、改革路線圖缺失

    首先中央需要發佈一個清楚的路線圖,哪些行業可以混合,哪些不可以混和,股權比例的紅線在哪?其次,職業經理人持股能否放開、股權怎麼定價?第三,國有資産流失的大棒始終懸在空中。

    高層迄今尚未出臺國企改制的頂層路線圖:誰可改,誰不可改,誰可大改(國有股比例降到51%以下),誰可小改(堅守51%底線)。

2、幹部任免爭議

    中國現有113家央企,其中53家央企的行政級別是副部級,這53家央企的一把手(即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均是中組部序列的幹部,53家之外的央企一把手的幹部任免權在國資委。

    如此幹部任免制度,加劇了國企的政企不分,而讓國企從政治組織回歸到經濟組織的呼聲也一直很高。

3、一股獨大

    且不論集團公司,即使是上市公司,不少國企的國有股比例都在70%以上,不少公司在開董事會之前先開黨委會,小股東派駐的董事代表根本沒有話語權。通過混合所有制來有效降低國有股比例,其實是一個改善國企公司治理的先決條件。

    指望用少數能幹的外部董事人才或是經理人倒逼央企形成現代企業制度,無異於拽著自己的頭髮往天上飛。

4、治理結構瓶頸

     新加坡模式一直為諸多中國高層所欣賞,中國的國資管理體制部分借鑒了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但新加坡國企的體量遠不能與資産總額達30萬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央企相比,而且新加坡的國有企業沒有中國央企獨有的政治屬性。

    除了理論障礙,既得利益束縛是深化國企改革的更大障礙。董事人才和經理人人才匱乏,也成為制約國企完善公司治理的瓶頸。

專家解讀指導意見

李錦:國企改革最大難點在政企分開

    此次《意見》思路清晰,未來將是由"規劃圖"走向"施工圖",其中最大的難點還是集中在政企分開,政府是否能下放權力,企業是否有活力將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詳細]

譚浩俊:重點是要建三種新型關係

    此輪國企改革關鍵的一個方面,就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步伐,進一步規範政府行為,將應交還給市場的權力全部交還,應需要政府承擔的責任全部承擔。[詳細]

李大霄:意見出臺築牢股市"嬰兒底"

   國企改革指導意見下發是重大利好,採用類似但更加科學合理的"淡馬錫模式"是正確的方向,對提升經濟增長效率有重要作用,對於股票市場的穩定發展也有積極作用。[詳細]

黃群慧:混改要避免"合夥壟斷"

    鼓勵非公企業參與國企改革,要從有利於企業競爭力和總體經濟效率出發,清除制約非公企業參與國企改革障礙,創造繼續深化改革的條件,形成繼續深化改革的強大動力。 [詳細]

六家央企入圍改革試點

國企改革經歷的若干階段

中國國企35年改革:新角色的新探索

十八大後,履新總書記的習近平離京調研的首站選在改革先鋒省份廣東,並在那裏對改革提出希望,"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惟有了解改革從哪起步,方可明白改革要向何處去。為此,我們擷取了財稅、金融、國企、城鎮化等改革史的重大片段,以期重新凝結改革的共識、重新凝聚改革的勇氣。[詳細]

國企改革30年:改革尚未成功 國企仍需努力

在我國,雖然在建國之初, 國企在恢復生産和振興國民經濟中發揮力挽狂瀾的作用, 功不可沒,但時隔不久,也毫不例外地遇到了經營不善和嚴重虧損的問題,且越發嚴重,導致國民經濟停滯甚至倒退。形勢迫使我們不得不進行改革。從1978年起步,國企改革是我國經濟改革的中心環節,改革的成效或成敗,關係到整體經濟改革和國民經濟的命運。同時也看到,對國有企改革的道路是漫長的、曲折的和艱難的。[詳細]

國企十年改革,一場更接近市場的改革

始於1984年的國企改革,長期的糾結與難點就在於,脫胎于計劃經濟的數百萬家國有企業要逐步轉軌到市場經濟的快車道,曾經靠補貼、等調度的企業必須尋找一套合適的現代企業制度模式。尤其是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承包經營責任制改革、90年代末期的國有中小企業改革和國有困難企業關閉破産等一系列改革與陣痛後,實現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地位,發揮其影響力和控制力,成為國企改革最為清晰的目標。 [詳細]

出品:中國網産經頻道 策劃:張世福 李宗品 馬藝文 張少雷 日期:2014年7月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