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企鬧漲價致多地藥荒 心臟病手術因缺藥至少等半年
- 發佈時間:2016-05-05 10:03:04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任編輯:王斌
藥企鬧漲價致多地現藥荒?有心臟病手術因缺藥至少等半年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道,最近,一些大城市出現了“藥荒”,部分藥品在藥店難得一見、黑市中卻身價猛增,例如魚精蛋白,現在全國性缺貨,心臟病人排隊等藥“救心”。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多種藥品缺貨斷貨,患者購藥困難
魚精蛋白,全稱為“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是一種從深海魚類精巢中分離出的抗肝素生物製劑,是心臟外科手術中的常用藥。心臟手術的患者在術中接受體外迴圈,為了保證血液迴圈正常,醫生會用肝素抗凝劑防止血液體外凝固。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東進告訴記者,去年醫院共實施1000多臺心臟手術,消耗的魚精蛋白約7000支:“我們做心臟手術要稀釋血液給肝素,如果沒有魚精蛋白人體就會有大出血。離不開它,要是離開它就不能做心臟手術了。”
大約兩個月前,魚精蛋白短缺的消息就在圈內陸續傳起,當下供應非常緊張。王東進説:“我們一天最多做11台手術,用到六七十支,過去開醫囑就能開出來。最近不行了,領不出來,沒有了。”
據報道,目前,武漢、四川等地因為這一救命藥供應短缺,不少心臟病患者半年還未等到手術。江蘇省中醫院藥劑科主任姚毅坦言,因為魚精蛋白供應不足,醫院心臟手術也即將叫停:“買不到,一點都買不到,已經用完了。前兩天省人民醫院就打電話來問我借,當時我還有30支,到今天為止肯定是一支都沒有了。”
南京胸科醫院心外科唐進主任説,魚精蛋白屬於長期供應不正常的品種:“大概是一兩年以前有一段時間很緊張,就是走哪都買不到,要停手術。後來有一陣子緩解了,不知道最近為什麼突然緊張起來。”
這種藥短缺的情況不止出現在江蘇、四川、武漢。山東省立醫院藥劑科主任閆根全説:“這兩天接到的諮詢電話不少。談到的無一例外都是最近的搶手貨“魚精蛋白”。閆根全説,醫院已經三個月沒有採購到“魚精蛋白”了,目前庫存僅有100支,只能供應緊急手術,“現在只有急診上的心外科的手術能開,其他的已經不能正常供應了。也聯繫一些兄弟醫院,因為現在大家的情況都一樣,想從其他醫院借一點,人家也沒法借給我們。”
鄭州人民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醫師張向輝説:“很多開展心臟外科的專科醫院或者綜合性醫院,因為這個事情已經停止了正常的手術安排,或者進行了擇期手術安排,除了急診,備用一些藥物來進行手術,普通的常規擇期手術,基本上都是在限制。”
魚精蛋白出現缺口何止上述地區。安徽合肥市民王先生的親屬日前需要做心臟手術,安徽省立醫院沒有魚精蛋白,建議患者自己去找“魚精蛋白”,否則難以手術。王先生説:“省立醫院的醫生告訴我們,只有合肥二院和105醫院有這種魚精蛋白。打聽最後的結果是兩所醫院都沒有了,而且醫院都表示不願再進。因為這種藥它本身就是一種小眾的藥,我這個親戚,他使用的話只需要十支,但這藥卻又很小眾,價格非常便宜。”
為鼓勵藥品企業生産積極性,去年5月,國家發改委、衛計委、物價司等聯合出臺藥品價格改革指導意見,提出除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外,取消原政府制定的藥品價格,包括魚精蛋白在內的1000多種此前出現過短缺供應的藥品全部實現企業自主定價,直接挂網銷售。
實行企業自主定價後,有的藥品因市場競爭充分,價格降下來了,有的藥品因生産企業少,價格上漲比較厲害。而這個魚精蛋白,目前在全國只有兩家企業生産,客觀上形成了壟斷。所以現在有一種猜測聲音:覺得利潤不太高我不生産,你一緊張你要買,你要買就有各種各樣的手段,給政府施壓。
還有觀點認為,可能是漲價前的準備階段,有意弄成緊缺。換句話説:可能是鬧漲價。
而另外一種藥:優甲樂,全稱優甲樂左甲狀腺素鈉片,一盒通常可以服用1至3個月,是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的一種常用藥。但是,這種藥從去年底開始,在很多地區突然斷銷,即使有藥店有售,也將原本30元一盒的優甲樂價格上翻了兩到三倍不等。
通遼市的張女士自2010年起因治療需要每天服用優甲樂。醫生為她推薦的這款通稱“優甲樂”的藥物屬德國進口,每盒100片,售價32元左右。去年十月優甲樂突然斷貨,跑遍全市各大醫院、藥店無果的張女士,幾經週折才通過全國病友群勉強弄到了兩盒100片裝的優甲樂。眼看著上次屯下的藥快要見底,這幾天張女士又開始四處尋找,可跑了幾家藥店之後發現,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張女士説:“把通遼所有醫院藥店都跑過了,到處買不到,病友全國各地都有,很多地方都沒有,後來四處淘才弄了兩盒。我前天去澤強問還沒有,但是有個國産藥。(為什麼不用國産藥?)因為療效來講好像優甲樂比較安全吧。”
一傢俬營藥店的經營者告訴記者,由於眼下優甲樂的進價和售價過高,他的藥店裏也已經不再銷售這種藥物,“優甲樂現在炒到一百多元,斷貨之後價格特別高,不知道是進口批文出問題還是咋回事。好多地方都賣到120元,去年冬天斷貨之後就這樣了,我們也不想那麼黑,你説買完了下回還咋上這來買藥啊。”
幾經輾轉,張女士最終通過關係找到在通遼市某醫院工作的醫務人員,打聽到那裏還有25盒優甲樂,售價33元。她的那位醫生朋友告訴她,時常斷貨的優甲樂之所以如此緊俏,是因為藥品利潤偏低,廠家不願生産。張女士説:“他們醫院時有時無,現在有25盒,前段時間還斷貨了,現在33元一盒每人限購兩盒,原因就是沒有利潤廠家不願意生産。”
低價藥品斷貨的情況不止發生在上述兩種藥身上。
今年3月以來,不少市民反映,到福建各地幾家綜合性大醫院看病,都遭遇到多種類藥品缺藥的情況。記者跟隨患者體驗買藥難時發現,部分常用老藥確實不見蹤影,患者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
福州市民李先生向記者提供了一份福建省立醫院給他開出的藥單。記者注意到,主治醫生一共給他開了8種藥,但其中五種卻是醫院沒有的。比如鈣爾奇碳酸鈣D3片,左甲狀腺素鈉片,瑞巴派特片等。隨後,在福州市二院就診的黃女士告訴記者:“醫生跟我説,現在這裡沒藥,新藥還沒到,吃完就沒了,真的不懂去哪買。”
不光在福州,記者從南平市人民醫院了解到,治療甲狀腺的藥已經斷貨幾個月了。該院醫藥科陳主任説,缺藥期間,他們只能讓患者自行想辦法,到外面去購買。“優甲樂缺貨已經有幾個月了,全國都缺貨。我們也到處找貨,實在買不到也只好叫病號去藥店買,去別的地區買。”
不僅是常用藥,一些特殊病種的救命藥也出現供斷問題。記者跟隨從福清專程到福州買藥的鄭先生,到協和醫院買他愛人服用了四年的抗癌藥,結果醫院缺貨。接著又來到福建附一醫院,仍然沒有買到。為此,鄭先生非常著急:“拿了5年都是這個藥,今年貨斷了。大家都很急。”
多重原因導致藥品缺貨,廉價藥廠盈利困難
為何“魚精蛋白”會缺貨?合肥一家三甲醫院藥學部負責人蔣磊介紹説,魚精蛋白在國內有兩家企業生産,幾十年來維持同一售價,在物價飛漲的今天,企業方面生産藥品的經濟驅動力大大降低,“
本身價格不是很貴,大概幾十塊錢一支,定價是國家很早以前定的,可能價格一直沒調整,廠家認為供貨成本太高,生産不及時,生産積極性不高,致藥品比較短缺。”
記者了解到,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生産的魚精蛋白,歷史上曾有9.1元的供貨價;2014年,北京悅康凱悅制藥有限公司的供貨價格大約是13元。
事實上,在5年前,魚精蛋白就曾出現過大面積缺貨,並引起了各界關注。後來,藥企加緊生産,缺貨情況得到緩解。時隔5年,這種價格低廉的手術必需藥品再度缺貨。
有不願意具名的院方人士説,這次之所以缺貨,是因為北京的那家企業生産的藥品僅供北京地區使用,不再流通到北京之外的區域。因此,所有供藥壓力全部壓在上海的那家企業。還有業內人士推測,這可能是藥品生産企業漲價的前兆。合肥市某醫藥公司銷售代表李先生説:“都不願意生産,因為他沒有利潤,而且是虧本,生産一支虧一支,這肯定不願意搞的。”
藥企利潤少、某些企業對部分藥品的生産佔有壟斷地位,這些都是致使部分藥品短缺或者脫銷的誘因。
泉州市區一家綜合性醫院林醫生告訴記者,在他看來,缺藥的主因是藥品廠家的年度計劃生産量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有很多藥缺貨。比如説優甲樂,藥企生産不過來,只能按照原計劃生産,産量不夠,就會造成局部供應量減少。”
既然市場需求如此之大,為何廠家不多生産一些來滿足消費者呢?林醫生説,這背後還隱藏著中間環節之難,藥品生産廠家無利可圖,自然放棄。
“從購藥流程上看,所有想進入醫院這個流通領域的藥品都必須經過投標。如優甲樂,比如説現在是50塊錢,要求40塊錢供貨。要是覺得做不到這一點,就不投標,那醫保就沒有中標,沒有中標的話,那醫院就不能進這個藥。如果40塊錢可以搞定的話,醫保還要重新調整,要再議價。比如説要大量採用,進一百盒,那40塊還要降到38塊錢,要願意就可以送貨。就是説,中標情況下才能這樣做,生産廠家無利可圖,它就不供貨。”
從這裡可以看出兩個原因:一個是廠家按照年度計劃生産,沒有考慮到市場的變化和需求;另一個是“招標採購”。説到這兒我們還必須關注一個與“藥荒”脫不了干系的一方:醫院。我國現行的以藥補醫體制,醫院可以在藥品進價基礎上加成15%,越貴的藥品給醫院帶來的加成收入就越多,醫護人員的收入就會越高,這使得高價藥更受醫院和醫生歡迎。
廉價藥本身和高價藥在生産工藝和工序上區別並不大,對藥廠而言,上一條生産線不是簡單的十萬、二十萬的事,需要上百萬、上千萬,生産線要追求生産效益最大化,實現起來並不容易。
在制藥行業摸爬滾打近三十年的王景立目前在吉林省經營一家藥廠,專門生産廉價藥。“好幾十個,都是低價藥,低價藥就是所謂的普藥,多少年的老藥,像撲熱息痛,鎮痛片,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有這個藥。”
而這樣的産品結構註定王景立的企業效益平平。他説:“廉價藥接近成本價,幾乎都是沒什麼利潤,就是一塊錢的藥,生産成本一塊錢,有的能賣到一塊一,就這樣,百分之十的毛利率。”
事實上,生産廉價藥是王景立無奈的選擇:“我沒有新藥,新藥都在審評當中,我也不想生産,沒辦法,就是硬維持。”
在王景立看來,廉價藥市場出現缺口並非普遍現象,藥企生産廉價藥無利可圖主要還是供大於求:“市場需求確實有量,但生産的廠家也多,不是所有藥廠都搞新藥,普藥基本上百分之七八十,如果供不應求,企業不就漲價了嗎。低價藥缺口也有,個別的,假如低價藥那麼缺,就漲價賣,市場價格是放開的,低價藥成本9毛,可能賣一塊錢,就不生産了,然後低價藥缺,假如賣兩塊,掙錢就幹唄,還是賣不出去。”
西方國家應對“藥荒”困境
老百姓對於藥有沒有,價格高不高,是非常敏感和關注的。那麼如何能夠保證醫療上的必備藥物源源不斷的有供應,這也是醫療行業的難題,同樣也是市場上的難題。
近幾年,美國也面臨某些藥物短缺的困境。有時,藥廠和原料不足,或者在生産過程中,因為工藝和運輸的問題,出現暫時減産或停産。因為一些藥物在臨床上應用劑量較大,如果生産廠家比較少的情況下,一旦出現減産或停産,就會對臨床治療産生很大衝擊。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一些藥物雖然在臨床治療上非常重要,但是因為生産成本比較低,利潤也比較少,這樣的話一些大藥廠就不願意進行大規模生産,因為主要是無利可圖,有的藥廠甚至把一些對治療很重要但是利潤比較低的藥物乾脆停産。
隨著趨勢越來越惡化,美國政府開始重視這一現象。從2011年開始,奧巴馬政府分別通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解決低價藥物短缺的問題。2011年,奧巴馬首先發佈行政命令,賦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特殊權利,對藥品短缺問題進行監控,同時要求管理部門對藥品生産廠家進行監管。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求美國各大藥廠在藥荒可能出現情況下,必須提前向食品藥物管理局彙報,講清楚原因。2012年,美國國會通過正式法案,把該行政命令變成法律,但是雖然食品藥物管理局有這樣的權利,但這只是資訊上的溝通,並不能要求廠家必須具體承擔藥品生産、增産或停産的任務。
由於政府不能強迫企業生産或停止生産某種藥物,至今為止,美國仍面臨低價藥短缺的問題。近日,耶魯大學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美國藥物短缺現象雖然有所緩解,但問題依然嚴峻,特別是急診室、危重病人需要的一些藥物,目前還是沒有根本解決的辦法。
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相對來説“藥荒”現象要好得多。處方藥在澳大利亞很少出現緊缺的情況。最容易出現脫銷的藥品發生在受歡迎的品牌藥品身上。相對於處方藥,非處方藥和一些保健品在藥品裏面鬧缺貨的情況更為嚴重,但是缺少的只是具體的某種品牌,並不是整體性的缺少某一類藥品。(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