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限塑令施行7年形同虛設 白色污染問題待破解
- 發佈時間:2016-02-14 08:4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李春暉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塑膠袋對於現代人來説是再平常不過了,也可以説是一種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節假日期間,塑膠袋的使用更為集中。雖然我國在2008年6月1號出臺了“限塑令”,禁止生産、銷售和使用超薄塑膠購物袋,實行塑膠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但這一規定如今似乎逐漸被人們遺忘。不僅集貿市場的超薄塑膠購物袋大行其道,商場、超市內大量的免費塑膠袋也讓限塑令的執行效果大打折扣。
大量使用塑膠袋不僅浪費資源,還會産生“白色污染”,不利於垃圾處理。為了減少使用塑膠袋帶來的危害,多地都曾提倡使用“環保袋”、“菜籃子”,但效果並不明顯。那麼,到底該如何破解塑膠袋使用的難題呢?
塑膠袋是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內某環保組織負責人張伯駒介紹,普通塑膠袋通常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降解,作為垃圾處理時,無論是焚燒還是填埋,都會對環境産生危害。
張伯駒介紹,(塑膠袋)的處理很多時候沒有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所以和生活垃圾一起處理。塑膠袋尤其是超薄的塑膠袋,是由聚氯乙烯還有聚苯乙烯製成的。如果焚燒的話,很有可能産生持久性的有機污染物,比如像二噁英這樣對人體危害比較大,而且可以富集的污染物。如果要填埋的話,因為塑膠本身不溶于水,所以會加速土壤的板結,而且會讓垃圾的降解速度變慢。
張伯駒説,白色污染問題在“限塑令”出臺前後曾引發公眾關注。但隨著城鄉環境衛生狀況的改善,塑膠袋引發的污染問題不再凸顯。人們關注較多的,通常是空氣、水等污染問題,白色污染似乎正在被人們遺忘。他表示,現在也有一些環境的問題可能對大家來説更急迫、更顯性化。因為對於大多數來説,什麼更顯性化就更關注什麼。
如今,人們為了追求便利性,塑膠袋的使用反而有增多的趨勢。在張伯駒看來,“限塑令”出臺後沒能得到很好地貫徹執行,不僅使塑膠袋仍大行其道,更也讓政策的權威性受到影響。
張伯駒表示,限塑令推廣初期的時候,塑膠袋的使用量是下降的,但替代塑膠袋的物品並沒有有效地推廣或者跟進。所以雖然有了限制,但沒能把公眾地消費習慣進行改變。雖然超市執行的還是相對到位一些,但是菜市場啊,還有飯店、餐館,路邊的商販,仍然會用0.025mm以下超薄塑膠袋,包括對超薄塑膠袋生産的小作坊銷售的渠道也沒有進行有效的監管。你推行了但不力,他就對這個政策沒有信心了,他就不聞不問了,這個形同虛設是最大的問題。
實際上,不少專注于環保的熱心人士,這些年也在不停為減少塑膠袋的使用而奔走呼籲。浙江省人大代表陳飛為了讓人們遠離塑膠袋,曾自掏腰包,向市民免費贈送上萬隻菜籃子,也因此被稱為“菜籃子代表”。但陳飛坦言,其推廣的效果並不好。“籃子我送的數量很多很多了,城市裏(推廣)效果不好,沒有人去重視。這個布袋子民間也搞不起來,民間沒有這種權力的。”陳飛説。
相對於大都免費而且方便的塑膠袋來説,無論是菜籃子還是布袋子,都需要隨身攜帶,便捷性大不如前者。陳飛認為,要想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就要嚴格執行限塑令,提高塑膠袋的使用成本。
陳飛表示,限塑令要是實現的話,哪個地方籃子都會提起來的,不管省、市還是鄉下。因為袋子收錢的話,一般都不會選擇塑膠袋的。布袋子、菜籃子啊都會自動提起來的。
陳飛的建議其實比較簡單,就是嚴格地執行限塑令,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的塑膠購物袋都實行有償使用。現在大家不用菜籃子和布袋子,主要是因為這些地方仍有大量的免費塑膠袋。如果每個袋子都需要花錢買,大家出於成本方面的考慮,自然就不會用了。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通過收費來限制塑膠袋的使用也是不少國家的做法。不過,收費雖然能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量,但還是無法杜絕由此帶來的污染問題,完全禁止塑膠袋的使用也不現實。所以有人建議,應該疏堵結合,普及可降解的塑膠袋。這又是否可行呢?
河北任丘市一家塑膠製品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儘管可降解塑膠袋的生産技術已經日漸成熟,但目前市面上的應用並不廣泛。他表示,只要是超市,幾乎就是沒有(可降解的)。現在沒人用降解的,因為是不是降解的,大家也不知道。而且降解通常需要4、5個月或者半年,到時袋子去哪兒了誰也不知道。究竟降沒降解也不知道。
另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除了公眾環保觀念的問題外,成本較高也是可降解塑膠袋推廣困難的重要原因。現在(普通塑膠袋)PE的話要1萬多一噸,降解肯定買不到,要兩萬多。因為降解的成本現在比較貴,大家都是節約成本,國內市場比較少。
為了減少不可降解塑膠袋産生的污染問題,吉林省從去年開始施行“禁塑令”,在全省行政區域內禁止生産銷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和食具,成為全國首個全面“禁塑”的省份。
吉林省發改委副主任宋剛表示,禁塑令出臺醞釀了很長時間,吉林省污染情況壓力還是很大的,對廢塑膠的回收沒有形成一個體系,黑土地,水是我們優勢資源,這些東西如果長期積累的話,可能就把我們的優勢污染了。如果我們在禁塑過程中,有替代産品出現就可以完成禁塑。
“禁塑令”後,為滿足市場需求,以生物基為原料的聚乳酸塑膠將替代原來不可降解塑膠製品。雖然這樣的決策不難做出,但對於傳統塑膠企業來説,這樣的轉型過程卻並不輕鬆。
吉林省某塑膠製品企業負責人鐘明遠表示,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因為這是個比較講究的技術的行業,溫度技術如果掌握不好,袋子可能拉力比較大,購物是底下容易破,有一些設備是我們新上的,有些是需要改進的。將近兩倍的成本,原料的成本就高,還要研發的費用,還有廢品率比較高。
儘管在實施之初有不少擔憂和質疑,但“禁塑令”實施一年多以來,在遏制白色污染、提高百姓綠色環保理念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宋剛認為,確保“禁塑令”順利實施,提高認識、嚴格執法是關鍵。
他表示,一個是消費者意識的提升,再一個商家意識要提高,第三個是執法一定要到位,執法到位了,哪個商家也不會因為幾毛錢的塑膠袋,幾塊錢的塑膠袋受到幾萬塊錢的罰款,加大處罰的力度,讓他承受不起違法的成本,這幾條都做到位,禁塑應該比限塑的效果要好得多。 (記者劉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