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中美200項産品或將取消關稅 電子産品類或降價

  • 發佈時間:2014-11-13 07:33:00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王碩 平亦凡  責任編輯:張少雷

  中美兩國元首昨天舉行會晤,雙方就儘快恢復和結束《資訊技術協定》(ITA)擴大産品範圍談判達成雙邊共識。根據新協議,ITA將涵蓋醫療設備、GPS設備、視頻遊戲機、電腦軟體和新一代半導體等領域的資訊技術産品,涉及全球貿易額近3萬億美元,約200項資訊技術産品關稅將降至零。分析人士指出,協議達成後,美國製造的手機、電腦、晶片將迎來大幅降價。

  □貿易

  中美ITA談判獲突破性進展

  中美雙方昨天表示,將與其他參加方共同努力,爭取儘快結束整個擴圍談判。目前,各參加方達成共識的産品約200項,具有巨大商業意義。這些産品關稅的取消,將會有力促進全球貿易和資訊産業的發展。如擴圍協議達成,它將是世貿組織成立19年來第一份關稅減讓協議,會有力增強人們對世貿組織多邊談判功能的信心。

  知情人士透露,這次中美ITA談判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最早于12月達成最終協議鋪平道路。雖然目前協議細節尚不得而知,但如無特殊情況,最終簽約應該問題不大。

  “達成雙邊共識後沒有簽約的先例不是不存在,因此該協議尚存變數。一種可能性是,中國將被允許採取逐步取消部分商品關稅的做法。但總體來説,還是振奮人心。”上述人士表示。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訴記者,達成共識後,ITA的實質性障礙已經解決,接下來,中美雙方將整理並修改文件以便簽約。中美的協定簽署後,其他國家將以此為基礎簽約,只是有條款增減的區別。

  去年美方曾突然中止談判

  《資訊技術協定》是旨在將IT産品關稅降為零的多邊協定,1997年3月由佔全球資訊技術産品92.5%的39個國家和地區在日內瓦簽訂。該協議涉及電腦、電信産品、半導體、半導體製造設備、軟體和科學儀器6大類共200多項産品,從1997年4月1日開始實行,分4階段,每個階段減少關稅25%,到2000年1月1日將資訊技術的關稅削減到零。

  2003年4月,WTO擴大資訊技術産品貿易委員會第35次會議同意接受中國成為WTO《資訊技術協定》第43個參加方。

  2013年11月,美方曾突然宣佈中止ITA擴圍談判。商務部長高虎城曾發表聲明表示,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參加方共同支援的産品已近200項、涉及全球2.77萬億美元貿易額的談判來之不易,具有巨大的商業價值。美國僅以其個別産業的少數幾項産品未能得到滿足為由,放棄大多數國家已經達成的共識,是對包括中方在內的所有談判參加方所作努力的漠視和不負責任。

  >>影響

  中國企業在美市場機會更多

  多位商務部專家告訴記者,目前中美雙方在通信産品的準入、準出方面有很多壁壘,美國更是限制多多。準入方面,目前美國對中國的通信産品並未完全開放。在準出方面,美國最具優勢的高技術通信産品限制向中國出口。

  “《資訊技術協定》的意義並不僅僅在關稅減免方面,還在於貿易主體身份的認定方面。”白明表示,以前美國出於安全保護考慮,不允許中國通訊産品進入美國市場,而包括IBM、微軟、思科在內的美國大公司産品在中國卻隨處可見。

  “資訊技術領域放開對中國企業來説是利大於弊的。中興、華為已經是全球排名前5位的通信企業,協議生效後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上將有更多機會。因此可以説,該協定生效後帶來的最大好處是中美雙方在資訊産品領域迎來對稱性開放。”白明説。

  協議生效後電子産品將降價

  對消費者來説,該協定生效後帶來的最大好處無疑是電子産品降價。“美國製造的手機、電腦將會更便宜,以前買不到的數位産品可能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現,國內已經到處都是了。”白明表示,“高端製造業生産商也會開心,因為晶片價格將會大幅下降,相應的,醫療器械、電腦軟體、GPS系統及相應産品的價格都會下降。”

  一位不願具名的商務部專家表示,中美是拉動世界的發動機,多年未談成的ITA談判現在取得突破性進展,意味著中美現在願意共同探討在世界經濟中“如何重新分工”的問題,使得中美的比較優勢能更好發揮,這説明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正越來越受重視。

  □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

  中國為世界控制碳排放開好頭

  >>成果

  兩國宣佈減排新目標

  昨天,中美雙方在北京簽署有關應對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合作的聯合聲明。作為兩個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兩國對外宣佈各自最新的碳減排目標:美國提出到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整體下降26%-28%,刷新美國之前承諾的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減少17%。而中方則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國碳排放有望達到峰值,並將於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

  據了解,最新報告指出,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其2013年碳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的27.7%,接下來依次是美國(14.4%)、歐盟(9.6%)和印度(6.6%)。中美碳排放量總和佔全球總量的42%。“距離巴黎全球談判大會還有一年,而這一年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開始。”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與能源項目負責人薩曼莎·史密斯女士認為,各國政府應該以中美為榜樣加快速度,框定出其在聯合國氣候談判中的承諾。

  國家發改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副主任柴麒敏表示,這一目標也為我國發展留下空間。也有專家認為百姓生活今後要越來越低碳,高碳生活方式要受到很多約束。

  >>對話

  三大“玩家”宣佈減排目標

  京華時報:中美為何在這個時間點宣佈碳減排目標?

  柴麒敏:關於碳排放峰值的問題,中國此前提過多次。在今年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就提出我們正在研究碳排放的峰值目標,早在去年,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歐洲也表示我們在研究這個目標,昨天是正式錶明我們的決心。

  明年巴黎的氣候大會馬上就要召開了,從程式上來説,我們要在明年上半年提交我們2020年之後的減排目標及相關行動。前段時間歐盟宣佈了他們的目標,現在是美國和中國同時宣佈了兩國目標,也就是説,這在全球氣候政治中,碳排總量排名前三的三大“玩家”,都宣佈了針對2015年協議的目標,這對2015年協議的達成也是非常好的事情。某種程度上説,2015年氣候變化無大事了。

  中國目標為發展留出空間

  京華時報:中美提出的碳減排目標,有哪些差異?

  柴麒敏:中美目標都是根據各自國情,同時考慮到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區別。目標形式上,美國提出的是絕對量減排的目標,中國提出的是峰值目標,也就是説,在2030年前中國碳排放量還是可以增長的,為我們發展留出空間。在氣候變化領域,我們遵守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公平但有區別的原則。

  京華時報:中國提出的減排目標實現是否有難度?

  柴麒敏:這應該説是中國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研究後,提出的比較穩妥的目標,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也需要付出相當的努力。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還未完成,區域發展存在較大差距,重碳的能源結構並不同於歐美國家,這就是峰值研究中常提的“四個20”要跨越(20%的工業化、20%的城鎮化、20%的能源結構調整、20年的區域發展差距),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提“2030年左右實現碳排放峰值”,而不是更激進的方案。

  中國碳排放要達到峰值,煤炭首先要達到峰值。從我們的前期研究來看,如果2030年碳排放要達到峰值,一般要求煤炭消費在2020年前就率先達到峰值。有報道稱,中國今年煤炭的消費量首度出現下降,但官方數據還沒有出來,不知道能不能穩住,也有可能會出現反彈。但總體來説,國家在能源消費總量,特別是化石能源消費量的控制肯定要繼續加強,這樣才能保證2030年前儘早達到碳排放的峰值。

  “跳一跳”能實現能源目標

  京華時報:中國碳排放主要來自於哪?

  柴麒敏:目前的排放結構中,煤炭雖然佔大頭(煤炭燃燒碳排放佔全國總碳排放六成左右),但還涉及其他領域。以發達國家的經驗,如中國進入工業化和城鎮化後期,建築和交通的碳排放可能要佔三分之二,消費排放和生産排放的格局會倒過來。我國正處於轉型期,等整個社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後,大部分的碳排放主要來自於消費部門,而不是現在主要在工業、能源部門。所以,應該為這樣的經濟社會轉型預留空間。

  京華時報: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比例到2030年提高到20%,有難度嗎?

  柴麒敏:非化石能源主要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截至今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有望達到10%,此次提出到2030年達到20%左右。事實上過去20年中結構調整幅度非常有限,非化石能源比重僅上升3.5個百分點,煤炭比重下降8.2個百分點,石油比重上升2.4個百分點,天然氣比重上升2.3個百分點。但當前核電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還是很可觀的,風電、太陽能以及核電新增裝機,都是全球第一。所以,20%的目標,是“跳一跳”能夠實現的相對穩妥的目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