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國內外棉價差有望縮小 出口紡織企業獲益
- 發佈時間:2014-09-22 16:5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馬巾坷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劉小南22日在京透露,在目標價格改革以後,中國的棉花價格由市場形成,國際國內棉花市場的聯動性增強,內外棉的差價或將進一步縮小。而這種縮小將提高中國紡織企業競爭力,讓出口紡織企業處於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中。
隨著棉花價格持續走低,自2011年以來,中國對棉花實行臨時收儲,“兜底”棉花價格。但臨時收儲帶來國內棉花價格大幅高於進口成本,紡織企業成本居高、競爭力降低、訂單流失,同時,國家儲備棉巨量庫存的難以消化。為此,中國官方在今年初啟動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使國內棉花價格逐漸回歸市場。
劉小南在當日發改委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指出,今年中國國內棉花的面積有所下降,初步預計今年中國棉花的實際産量在650萬噸左右,比上年減少50萬噸。
此外,由於目標價格改革改變了此前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國內外棉花價格將進一步縮小,一方面有利於遏制用化纖來替代棉花的趨勢,另一方面棉紗進口的趨勢也可能要減弱。
因此,劉小南預計新年度中國棉花的需求量較上年度企穩回升,大約為850萬噸左右。據此計算,中國國內的當年産需缺口是200萬噸,比上年增加100萬噸。這也説明,國內紡織企業對國産棉花的有效需求客觀存在。
與此同時,國際棉花總體仍然産大於需,供需比較寬鬆,價格處於較低位置。
針對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對紡織企業的影響,劉小南解釋稱,將原來由國家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目標價格改革,就是為了把紡織企業的利益更多的考慮進去。
國家以一個固定的、高於市場的價格收儲,紡織企業作為一個原料的使用者,棉花價格跟國際市場差距比較大,內外棉價差比較大,將影響紡織企業的競爭力。
中國實行目標價格改革以後,棉花的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紡織企業可以根據需求,根據對市場走勢和對價格的判斷採購棉花。
尤其是在國內外棉花價差縮小之後,有利於提高中國紡織企業的競爭力。特別是以出口為主的紡織企業,將處在相對比較公平比較合理的競爭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