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産經 > 産經要聞 > 正文

字號:  

面對美方濫訴脅迫 泰山石膏再次説不

  • 發佈時間:2014-08-21 10:31:56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馬藝文

  最近,沉寂了一段時間的輸美石膏板問題又起戰火,面對美國律師的濫訴和地方聯邦法院不公正的對待,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山石膏)再次説不,毅然退出應訴。也由此招受了美國地方聯邦法院藐視法庭的判決,還要株連“九族”,提出對泰山石膏和出資企業主張超過15億美元的賠償,以脅迫泰山石膏就範,完全違犯了起碼的法理常識,是一種極端的情緒宣泄和鉅額敲詐。面對這種濫訴脅迫,泰山石膏表示絕不屈服,並希望在自己的司法管轄權的中國進行法律裁決,還企業一個公正和清白。善良的中國公眾也有理由知曉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是非曲直……

  原委:比颶風更可怕的美式“碰瓷”

  2005年卡特裏娜颶風之後,美國建材進口商、經銷商、建築商從國外採購石膏板以滿足東南部地區火爆的房地産市場需要。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沿海的高溫潮濕地區部分業主抱怨房屋有異味,個別業主出現流鼻血、頭疼等症狀,他們以房屋品質問題為由拒絕支付房貸。很快有人發現了房屋建築材料中有“中國製造”的石膏板,因此導火索迅速指向中國産品。部分律師團體四處張貼廣告,以免費代理的形式鼓動住戶發起針對中國石膏板産品的集體訴訟,被訴中國企業近百家。一時間中國石膏板被推到了中美輿論媒體的風口浪尖。

  2010年5月,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東區聯邦法院對泰山石膏在一起案件中作出缺席判決,要求對七戶宣稱使用泰山石膏板的原告賠償270多萬美元。

  泰山石膏是中國的一家知名石膏板企業,以“泰山”命名的品牌是中國馳名商標。該企業過去十年的石膏板年銷售量從1.5億平米增加到10億平米,從未有用戶有過類似的投訴。

  有産品品質信心十足的泰山石膏啟動赴美應訴的征途,他們希望向美國展示一個治理規範、工藝先進、品質優良、對消費者負責任的現代化的中國製造企業形象。

  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2009年11月公佈的檢測報告顯示,“問題中國石膏板”的有害物質含量沒有超出美國石膏板産品標準限定的範圍,其物理性能和化學成分都符合美國石膏板和建築空氣品質標準的要求。

  我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在例行記者會上指出:“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根據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的要求,對這項技術問題進行了鑒定,産自中國的石膏板與美國11個死亡病例無關。這個結論是有科學依據的,也是給持續一年多的關於石膏板問題的爭論基本上能夠有一個結論。”

  美國權威機構報告和中國政府的表達均顯示,所謂“問題中國石膏板”實則並無問題。然而,當事件已經慢慢淡出公眾視線的時候,今年5月,美國第五巡迴法院卻責令泰山石膏出示財産資訊以供缺席判決的執行。

  近日,泰山石膏宣佈,“退出在美國所有法院進行的、針對泰山石膏的所有中國石膏板訴訟案件”。

  科學研究的嚴謹縝密與美國訴訟的刀光劍影,在美國石膏板訴訟案件上碰撞齣劇烈的火花。

  “出口到其他國家的石膏板沒有任何投訴與品質問題,為什麼在美國出現了問題?”不只被訴訟的中國石膏板企業感到委曲和困惑,業界對美國消費者的訴訟也充滿了質疑。

  眾所周之,居室環境出現問題的原因比較複雜,與建築材料、裝飾材料、室內家居産品、建築所處的環境、居住者的使用方式、建造者的施工方式都有關係。

  2009年CPSC公佈的檢測報告顯示,中國石膏板符合美國的石膏板産品標準規範,部分業主投訴中所説的流鼻血、頭疼、呼吸困難和哮喘等健康問題源於甲醛,而石膏板本身不會産生甲醛,其來源應該是居室內的傢具、地毯等裝飾材料,與其相關的主要影響因素應是建築物本身的通風狀況。

  美國媒體卻對研究機構的觀點視而不見,堅持從影響居室環境的諸多因素中選擇了石膏板——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地區的石膏板——進行口誅筆伐。

  炮製:美國律師工廠的濫訴

  卡特裏娜颶風將中國企業生産的石膏板“刮”進了美國市場,但中國企業生産的石膏板並非從天而降進入美國市場。

  根據美國的相關規定,中國企業生産的石膏板要通過中國出口商、美國進口商、美國建築商和美國房地産商的層層檢查後才能進入美國市場。也就是説,只有經過這一系列檢查的石膏板才有可能被合法用於美國建築。如果中國正常輸入美國的石膏板真有問題,責任主體應該是整條産品流通鏈。

  據悉,在CPSC接到的3082起投訴中,被投訴的既有中國企業、外資在華生産企業、其他外國企業,又有部分美國本土企業。

  但是,美國的律師利益團體既對流通鏈上其他各環節的作用視而不見,又刻意忽略本國和其他國家的生産商,僅僅選擇將中國生産商推上被告席,煽動在次貸危機中無力支付房貸的業主向中國企業乃至中國政府所要賠付。其意圖耐人深思。

  美國一些無良業主發現,儘管他們投訴了建築品質有問題,但是他們在美國政府那裏拿不到任何補貼,從保險公司那裏也拿不到任何賠付。早在事發之初,2010年6月,弗吉尼亞東部地區法院判決,中國石膏板引發的財産保險索賠不在保險賠償範圍內。原因正如同《佛羅裏達日報》報道的《很難證明幹墻與疾病有關》:“CPSC特派員Neal Cohen告訴參議院商業、科技和運輸小組委員會成員,‘不幸的是,我們的研究結論未能找到能夠強迫製造商召回産品的健康或安全發現。’”

  他們同樣無法獲得醫療索賠,“因為從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國家環境健康中心主任Christopher Portier那裏得知,CDC未發現問題石膏板釋放的硫氣體與長期健康影響之間的明確聯繫。”當CPSC要求CDC繼續開展研究時,CDC回復説:“即便目前最先進的技術手段,都不足以支援該研究。”

  如果在律師那裏簽個名字,委託他們去向中國企業施壓,或許還能拿到一些額外的收穫。於是一些機會主義者尋求一切藉口,將問題引向中國石膏板。

  美國媒體報道説:“儘管沒有科學研究將石膏板問題與寵物的疾病聯繫起來,但業主們,如liz、Steve,有他們自己的邏輯。因為在他們住在‘問題石膏板’房屋的時候,他們的寵物狗死掉了。”因此,他們嘗試延期或者停止支付欠銀行的35萬美金房貸。“銀行譴責其信用差——諷刺的是,他認為是處理房屋的事情導致了信用值下降。”

  在業內看來,這個事件是一場名副其實的“碰瓷”。這一點從訴訟對象的選擇上就能略見一斑。原告律師委員會將視線鎖定在了兩家中國企業身上,一家是可耐福(天津)公司,一家是泰山石膏。鎖定可耐福(天津)公司的主要原因是,這家跨國企業在美國有著巨大的市場和資産,為了保有美國市場,這家跨國公司被迫選擇支付鉅額“贖金”。可耐福公司相關人士苦訴:“這是美國律師産業集團導演的,帶有敵意地訛詐、敲詐,他們不顧及法律的公正性和政府的呼籲要求,我們現在就是在和他們談判支付贖金。”為此,他們向原告律師委員會支付了1.65億美金的律師費和8-10億的和解金。可耐福律師Kerry Miller説,“公司希望擺脫這些不幸的災難,這樣才能專注于生産第一流的建築産品”。

  而鎖定泰山石膏的原因則是原告律師委員會“盯住了國有資産這塊唐僧肉”。美國原告律師委員會的Leonard Davis律師説,“中國政府自己擁有這些公司。聯邦法院已經發現一個事實:中國政府對這些公司發號施令。因此,他們應該成為被告。”原告律師委員會已經迫不及待地宣稱,他們已經將目標鎖定在中國持有的鉅額美國國債上。

  錯位:美國地方法院的選擇性失察

  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和美方研究機構多次重申,“問題中國石膏板”的有害物質含量沒有超出美國石膏板産品標準限定的範圍。如果符合美國品質標準的産品出了問題,那只能説美國的標準“標而不準”,被問責的應該是美國的標準制定者,而不是依照標準提供産品的企業。況且,至今尚無證據證明美國的石膏板標準有問題,對執行該標準的中國企業橫加指責就更沒道理了。

  作為一家中國石膏板生産商,泰山石膏在事發之初,從未從採購商乃至美國的建築商和地産商方面得到過有關石膏板品質問題的任何投訴。中國商務部曾明確表示,美國政府從未提過任何有關中國石膏板因品質問題需要召回的請求。因此,泰山石膏委託律師出庭,要求美國地方法院取消初步缺席判令是合情合法的,也是維護企業權益所必須採取的措施。

  然而,美國律師們和某些地區法院的法官們完全不願意給予一家中國工廠在美國進行品質對質的機會。按照中國著名美國法律專家的分析,是原告的律師在這場訴訟中精心策劃了此次政治和公眾關係的組織活動。他們的起訴狀充斥著煽情和具有輕蔑色彩的指控,其中包括中國所有實體“怯懦地且不知羞恥地為規避責任而逃離市場”等字句。他們將法庭命令提呈給美國國會參議院。NELSON參議員兩周前在美國國會的發言中指稱石膏板事件是“所謂的流氓政府領導下的流氓企業的所為”,Bill Nelson、R-Fla.等參議員要求中國國有企業都參加到訴訟中並支付缺席判決確定的賠償金額,並要求“同樣獲利的”中國政府對此負責任。

  同樣,美國法院已經沒有耐心理會泰山石膏的訴求,跳過層層環節,直接強制泰山石膏向美國法院披露其全球財産,以供原告律師委員會執行。儘管泰山石膏僅有約合530萬美金的産品通過貿易渠道進入美國市場,但是他們要求這家亞洲最大的石膏板企業把自己徹底洗幹剝凈送上砧板,成全他們的饕餮盛宴。

  説“不”:中國企業的無奈抉擇

  面對危機,中國石膏板行業還能夠健康有序發展,關鍵是中國石膏板産品能夠經得起中美科研機構長達四年的科學實驗檢測。但是即便如此,商務部法律專家仍提醒説,如果企業在美國陷入集體訴訟,那幾乎就是一場災難。在美國律師工廠的壓榨下,企業即便最終能夠贏得官司,但基本都倒在了走向正義的道路上。

  十一年前的中美電池行業的專利戰略大決戰正是一個典型例證。2003年全球最大的電池製造企業——美國勁量公司挑起了專利大戰,中國電池全行業湊錢應訴,經兩次敗訴,最終獲勝,極大地提升了中國企業的專利競爭能動性。然而同時,美國企業吉列、科博等釜底抽薪,發起金融大決戰,一舉佔領了中國60-80%的市場,在北京等發達地區外資電池的佔有率甚至超過90%,中國出口的電池産品最終改旗易幟,由民營主導改由外資主導。中美專利大戰以中方全行業支付訴訟費和律師費,美方個別電池巨頭受惠的結果收場。

  泰山石膏以管轄權為由提出異議,是謹慎而明智的選擇。在長達四年的應訴中,泰山石膏花費了上億元人民幣的律師費。在這期間,中美科研機構就産品品質得出了科學研究結論。泰山石膏通過積極應對和廣泛宣傳,使得我國政府和全球消費者對該事件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和判斷,樹立了負責任的企業形象,為中國石膏板行業贏得了平穩的經營發展環境。同時也進一步揭露美國利益團體通過“濫訴”脅迫我國企業鉅額賠付的意圖。

  來自石膏行業協會的資料也證明了一點,除了美國之外,中國産石膏板在全球從來沒有遭到類似的品質投訴。2006年以來,中國石膏板出口國家不僅涉及美國,更遍佈在中東、亞洲、歐洲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但迄今為止沒有收到任何世界其他地區關於該批次産品出現問題的投訴。

  我國司法部門曾建議我國企業不要接受國外法院無理的“長臂管轄”,應否定美國法院的管轄權,要求由我國法院審理。因此,泰山石膏對美國説“不”,不接受美國的“長臂管轄”,不同意由不具備管轄權的法院審理實體爭議,從商業利益上考慮,雖然無奈,但也不失為明智之舉。(企業觀察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