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能源 > 新能源環保 > 正文

字號:  

核電三巨頭窩裏鬥難形成合力 消息稱或設總公司

  • 發佈時間:2014-11-25 07:11:48  來源:新華網  作者:倪天歌  責任編輯:陳晶

翟超/製圖

  翟超/製圖

  核電三巨頭告別三國殺 合力出海道阻且長

  近期,中國核電“出海”進程頻頻提速,一方面,國家領導人親自擔當“超級推銷員”,另一方面,核電巨頭也在積極謀取海外大單。

  雖然核電出海的號角已經吹起,但不得不承認在出征海外的過程中,中國核電業存在惡性競爭、內耗嚴重的問題。

  11月4日,“華龍一號”技術方案的落地,結束了中核和中廣核長期以來的技術之爭。近日有消息傳出,核電有望成為高鐵之後第二個通過整合而實現“走出去”的行業。

  但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核電若要整合,其複雜敏感程度將遠遠超過南北車合併,這將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

  資料顯示,南車、北車都因2000年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脫鉤鐵道部而拆分成立。如果説南北車還是自家兄弟、先分後合,那麼核電業的三巨頭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中國核工業集團(下稱“中核”)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下稱“國核技”)則是各出名門、各具優勢。

  核電技術紛爭終結

  “可以自豪地講,我們是核電大國,但是也很不好意思地説,我們並非核電強國。”日前在中銀國際主辦的核電行業專家座談會上,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能源産業一部處長王國棟表示。

  為了達到迅速發展的目的,中國核電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採取的是“拿來主義”。溪牛投資行業分析師杜朝水向記者表示,雖然國家一直在強調核電自主,我們的設備國産化率也在提高,但是國內製造並不等於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

  王國棟表示:“中國核電‘走出去’首先碰到的就是一個技術適用性的問題,即目標國家是否接受我們提供的技術。”

  據悉,中國核電“出海”定位的技術路線是三代核技術。但國內三大核電巨頭的中核、中廣核、國核技都各自推銷自己擁有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分別為中核的ACP1000、中廣核的ACPR1000+和國核技的CAP1400。“這不僅帶來技術標準的不一致,也導致三家在項目競標時往往互相拆臺。”一位能源行業的研究員告訴記者。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13年國家能源局出面“做媒”。2013年4月25日,由國家能源局牽頭專門召開協調會,商議將中核和中廣核的三代核電技術進行合併,以促進我國三代自主核電技術的標準化生産。

  2014年11月4日,中核官網發佈《國家能源局給予批復:“華龍一號”落地福清5、6號》,標誌了我國核電技術混戰的終結。這一技術的落地有利於促進國內各自為政的核電技術逐漸走向統一。

  據悉,“華龍一號”核電技術是國內兩大核電巨頭中核集團ACP1000和中廣核ACPR1000+兩種技術的融合,被稱為“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路線”。

  王國棟表示,“華龍一號”是兩種技術的融合,但現階段並非所有的技術細節都已經達到一致,這需要一個過程。

  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曾形象地評價道,有了“華龍一號”,中國核電走出去將從“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

  國泰君安認為,“華龍一號”技術落地,正式標誌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第三代國産核電技術獲得全面認可落地,這將加速國內核電重啟並且提升海外市場突破的預期,由此,核電産業鏈將被全面引爆。

  合力出海道阻且長

  海外核電市場前景極具誘惑力。根據世界核能協會今年提供的數據,到2030年,國際核電市場將新增160台左右的機組,新增投資達1.5萬億美元。

  “我們國家的核電‘走出去’是有歷史的。”中核科技董秘袁德鋼稱。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就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電站。但截至目前,中國核電僅在巴基斯坦獲得了實質性的成果。

  目前,中國核電行業的格局呈現出“三雄爭霸”之勢。核電三巨頭分別為1994年成立的中廣核、1999年成立的中核以及2007年成立的國核技。其中,國核技的實力稍弱一些。

  這幾年,三巨頭雖然頻頻出征,但卻鮮有實質性收穫。這與“窩裏鬥”的自我損耗不無關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12年中核和中廣核分別聯手自己的國外“小夥伴”美國西屋電氣、法國阿海琺公司去競標英國地平線項目,但最後兩家均敗北而歸。

  中國核電業發展30多年來,技術線路紛爭不斷,雖然“華龍一號”技術方案的落地對此做了個了斷,但企業層面的紛爭仍在繼續。一位不願具名的核電業人士告訴記者:“直到目前,幾個核電企業並未真正形成合力,依舊是各自爭取海外項目。”

  中核董事長孫勤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中國核電在國際市場上面對的都是世界級的競爭對手,要想“與狼共舞”,就需要聯合起來“走西口”。

  但聯手“走西口”之路似乎並不容易。相比于南北車的“本是同根生”,三大核電巨頭則是師出名門、各有來頭,且各具優勢。

  中核的前身是二機部、核工業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由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組成。其優勢在於擁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且企業裏保持著不少軍工和國防的基因。

  中廣核則繼承著原大亞灣的衣缽。1994年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投産之際,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核電為主業的、由國資委監管的央企。由於大亞灣核電站採取的是法國技術,中廣核最初的骨幹也多受法國技術影響。

  國核技主要從事第三代核電技術(美國AP1000)的引進、消化、吸收、研發、轉讓、應用和推廣,通過自主創新,形成自主品牌核電技術。公司從出生之日起就僅被定位為一家技術公司,缺失了核電運營牌照。近期,國核技與中電投的重組才使其有可能借助中電投的核電運營資質而轉型成為綜合性能源實業公司。

  今年1月,由核電三巨頭聯合發起成立了中國首個核電技術裝備“走出去”産業聯盟。但“這種産業聯盟是缺乏強有力的組織性的”,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説。

  近日,有消息稱,國家未來可能設立一個總公司,位居中核、中廣核以及國核技等公司之上,統一管理海外業務;而在國內,幾大核電企業依然獨立運營、互不干涉。

  而此前南北車的合併,也給“諸侯爭霸”的核電行業提供了一個可供效倣的範本。但要想給“三國演義”的大戲安排一個“攜手並進”的圓滿結局,並非僅僅靠簡單效倣南北車的合併模式就能實現。雖然核電和高鐵都涉及內耗嚴重的問題,也都是作為國家力推的“走出去”行業,但相比于高鐵行業的成熟,核電業牽扯到政策、技術等方面的複雜敏感問題更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