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能源 > 石油天然氣 > 正文

字號:  

遏制油價非正常上漲的小氣候與大氣候

  • 發佈時間:2014-09-17 08:32:22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晶

  今天零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再次雙雙下調。折合成零售價,90號汽油每升下調0.1元,93號汽油每升下調0.11元,97號汽油每升下調0.11元,0號柴油每升下調0.11元,雖説調價幅度都不大,但對經濟民生終究是一樁好事。

  這是今年以來,國內成品油價連續第四次下調。有媒體所作的延伸性報道稱,這也是6年內國內成品油價格首次出現“四連跌”。其實,作此延伸性報道已無太多必要,因為自從兩年前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落地後,從理論上講,成品油價格或漲或跌的調整最短以10天為一個週期,最長(碰巧加上頭尾兩個雙休日)以14天為一個週期。如此這般,無論是企業還是私家車主,對成品油價格的頻繁調整已習慣成自然。媒體若對成品油價依然關注有加,不妨把關注點放在對未來成品油價的走勢分析上。

  自1991年美國發動打擊伊拉克的海灣戰爭後,國際油價總體一路見漲已超過20餘年。總的看,自我國入世國內轎車開始進入普及期以來,廣大私家車主一直被動接受油價不斷上行之痛。若稍作分析不難發現,20餘年的油價持續上行均與産油區的戰爭和劇烈的地緣政治衝突大有干系。1991年海灣戰爭、1997年科索沃戰爭,2001年“9·11”事件,以及隨之而來的美國入侵伊拉克、美軍開打阿富汗戰爭等等,都是油價持續上漲的主要時間節點。由是,人們普遍形成了只要這個世界不太平,油價肯定會不停往上漲的心理定勢。

  上述心理定勢建立於經驗主義和人們對地區衝突的真實感受。但該心理定勢若要長期維持,必須同時滿足諸多外部條件,一旦外部條件出現變化,新的心理定勢必逐步取代舊的心理定勢。

  循著這一分析理路再作觀察,人們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現象:3年前,以突尼西亞政治動蕩為先聲,利比亞格達費政權被美國強行推翻,緊接著埃及發生顏色革命,敘利亞爆發內戰,伊朗核問題一度劍拔弩張,再接著是巴以衝突和烏克蘭危機以及俄羅斯“併吞”克裏米亞,若按以往之經驗,這麼多的地區衝突排著隊發生,油價肯定會直往上躥。而新的事實恰恰是,動蕩雖依舊,油價卻在這3年相對穩定了下來,甚至為避免油價下行幅度過大,石油價格聯盟——歐佩克還多次組織成員國採取統一的按比例限産行動。如此反常看似匪夷所思,實乃全球油市供需關係正發生明顯變化所致。

  根據經濟學價格生成理論,地區衝突等只是刺激油價上漲的短期因素,漲上去的油價之所以下不來,關鍵是靠需求剛性在力挺,而剛需又以中美日三大國為最。美國曾長期充當全球油氣進口第一大國,然而這十年,由於規模化開採頁巖氣大獲成功,外加這十年美國製造業加速空心化(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直接誘因之一),美國在理論上已實現油氣自給有餘,致使其進口數量大幅壓縮,客觀上有利於穩定油價。

  至於我國,雖説已取代美國成了全球第一油氣進口國,但隨著大規模調整産業結構、淘汰“三高産能”和節能減排行之有效,油氣進口雖説總體依然處於增長階段,但年進口增幅也開始明顯下行。尤其是國內鍋爐最近幾年紛紛實施“油改氣”,亦大幅壓縮了進口重油之需求。與此同時,最近3年,我國能源礦藏勘探投入資金3500億元(其中85%是社會資本),新增石油儲量近40億噸、天然氣2.3萬億立方米,連續發現8個億噸級油田,探明6個千億立方米級大氣田,客觀上提高了我國進口油氣時的壓價能力……

  上述因素一經綜合,形成了遏制油價非正常上漲的小氣候和大氣候,促成了國際油氣市場供需關係的明顯變化,賣方市場正悄然向買方市場嬗變。隨著海外中資油田陸續投産,國內産業結構調整繼續加力,綠色能源規模化使用,以及國內油氣開採取得重大突破,傳統油氣出口國利用地區動蕩操縱價格的能力還將持續減弱。未來數年,國際油氣價格再現大幅上躥的可能性將進一步減小,國際油氣價格從此步入緩慢下行通道也並非沒有可能,這對我國企業和百姓有利,對政府調控物價有利,對我國減少結構調整的綜合成本支出也有利。總之,油氣價格若能出現持續下行,對我國有百利而無一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