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能源 > 能源要聞 > 正文

字號:  

山東地煉改用原油做原料 發改委救場兩桶油倒手謀利

  • 發佈時間:2015-03-07 07:0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柴剛  責任編輯:孫朋浩

  《通知》救場 兩桶油倒手謀利

  支配權鬆動 山東地煉改用原油做原料

  春寒料峭,山東地方煉油企業卻提前感受到了絲絲暖意。

  2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宣佈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煉油廠在淘汰一定規模落後産能或建設一定規模儲氣設施的前提下使用進口原油。

  “對處於煎熬中的地煉企業來説,堪稱久旱逢甘露。”3月1日,山東一大型地方煉油企業負責人李俊(化名)介紹,2014年是山東地方煉油企業處境最為艱難的一年,主因則是“原料短缺”,並傳出企業倒閉、被兼併的消息。在他看來,前述《通知》意味著國家對地方煉油企業的原油支配權再一次鬆動。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觀察人士則指出,2014年年底以來,山東開工地煉企業負荷率保持在60%,部分企業達到75%~80%。截至目前,原來只能使用燃料油作為原料油的山東地煉企業,目前使用原油替換燃料油作為原料油的比例已經達到了80%。

  支配權再鬆動

  “對山東地煉企業來説,《通知》具有實質性突破。”山東煉油化工行業協會(以下簡稱“山東煉化協會”)會長劉愛英認為,多年來,山東地煉備受原料缺口的煎熬。

  2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佈《通知》,將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煉油廠在淘汰一定規模落後産能或建設一定規模儲氣設施的前提下使用進口原油。李俊用“很高興”“能抬起頭來了”等描述《通知》帶來的心情,而他所在企業是一家以石油煉製為主的現代化企業集團,為中國企業500強。

  記者獲悉,《通知》也對獲取原油供應的地煉企業設置了門檻,如擁有一套及以上單系列設計原油加工能力大於200萬噸/年(不含)的常減壓裝置;煉油能耗符合相關標準;成品油等煉油産品符合申請時企業所在地施行的國家或地方最新標準;具備與加工能力、原有品質等相匹配的環境保護設施及事故應急防範設施且運轉正常,污染物排放符合國家或地方標準及總量控制要求等。銳財經網行業分析師劉江遠分析稱,山東地煉企業大部分符合《通知》要求。

  事實上,在爭取原油進口權及支配權等方面,山東地煉和山東省政府層面一直動作頻頻。

  2013年10月,國家能源局下發特急文件《煉油企業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條件(徵求意見稿)》,著手設計地煉進口原油的分配原則和方案,其中提出要放開對山東省地方煉化企業加工進口原油的限制,給予1000萬噸/年原油非國有貿易進口資質。2014年7月,國務院在長沙召開部分省份和企業經濟座談會,山東省省長郭樹清在該會議上提到山東地煉企業原油進口配額問題,明確提出希望先期得到2000萬噸的進口配額。2014年年底,山東省政府發佈《山東地方煉化産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幫助和支援骨幹企業……申請原油進口及使用資質”。

  李俊直言,主要阻力來自國家發改委、中石油、中石化[微網志]等。此前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累計原油進口量2.82億噸,但非國營進口配額只有2910萬噸。

  劉愛英介紹,國務院早在2013年7月就出臺文件,明確“賦予符合品質、環保、安全及能耗等標準的原油加工企業原油進口及使用資質”,但國家相關部門遲遲無法達成統一意見。《中國經營報》記者調查了解到,不得已,山東地煉曾採取“走出去”戰略,進行自救,並計劃2014年春節前後,由山東省商務廳組織十多家山東地煉骨幹企業到東南亞考察。其中,2014年8月,地處菏澤的玉皇化工集團投資18.5億元在美國建設甲醇生産工廠,但截至2014年年底,“考察東南亞”計劃並無實質進展。

  山東一地煉企業人士認為,《通知》使該境況在未來趨於好轉,從某種意義上説,或將挽救地煉企業于生死邊緣。

  《通知》或是無奈之舉

  “山東地煉企業多年來都是在等米下鍋。”李俊坦言,2014年更為突出,從年初到年終,行情一路處於下滑趨勢。

  銳財經網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10月底,山東地煉一次常減壓裝置開工負荷為33.81%,同比下降9.98%;其前3年的開工率一直徘徊在40%左右。劉江遠認為,主要原因是“無(原)油可煉”。

  據了解,目前山東省煉化企業共有66家,央企17家,本省地煉49家,其中達到一定規模的為20多家,均能生産國IV和國V成品油,中小型企業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領域。劉愛英介紹,地煉是山東省石化産業的主要板塊,一次加工能力和主營業務收入在全國地方煉化的份額中達到70%以上,規模、效益也居全國首位。記者獲悉,隨著開工率持續走低,2014年下半年以來,山東地煉申請破産、被兼併重組的消息頻頻傳出,如山東天宏新能源、日照晨曦石化等。

  轉機來自2014年下半年特別是年底之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説,彼時,國際原油價格直線暴跌,中石油、中石化等手握原油支配權的央企開始大規模進口原油,並已經在事實上“違規”銷給地煉企業。也正是在這一特殊背景下,從2014年年底開始,長期“無米下鍋”的山東地煉企業開工率出現快速攀升,大多數地煉企業開工率都在6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了75%~80%。

  劉愛英則指出,山東地煉長期沒有原油配額,企業用的原料為燃料油,“在用最劣質的原料生産出優質油料”。可喜的是,《通知》開閘迄今,山東省地煉企業使用原油煉油的比例目前已經達到80%左右。

  而在李俊看來,地煉企業原料油加工缺口大,處境仍不樂觀。他向記者提供了這樣一份數據,其所屬企業在2014年純利潤為1.9億元,而在2年前,利潤則為6億元。

  他亦指出,《通知》之前,相當一部分地煉企業已經從中石油、中石化手中獲得了原油使用權,換言之,《通知》只不過是為擁有原油進口權的央企開闢了更多合法下游市場空間。

  事實上,早在《通知》開閘之前,山東省已經對省內地煉企業提出了“洗牌”要求。2014年下半年,該省提出,按照“扶持一批、整合一批、轉型一批、淘汰一批”的方針,促進山東地煉轉型升級,到2017年淘汰、轉産落後企業20余家,縮減落後煉油産能約1200萬噸。

  “這意味著山東地煉大約有50%的企業、30%的産能將在未來3年之內被淘汰”。李俊稱,國家為制約地煉企業,基本上採取從規模、産量等進行限制,而企業為了生存,不得已採用擴大産能規模來應對,這也是導致地煉行業陷入産量過剩、競爭惡化的主要原因。

  《通知》會否成為全面激活山東地煉的救心丸,目前仍待觀察。但山東已開工地煉企業大面積使用原油替代燃料油成為原料油的趨勢,卻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