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業産能過剩堪比煤炭 分配發電量僅夠維持不死
- 發佈時間:2016-04-01 07:0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李春暉
雨後的太原呈現出藍天白雲,這在以前的山西省是很少見的。不過,在山西省進行環境治理以來,隨著多家煤炭企業和水泥企業等重工業污染企業的關停和搬遷後,山西省的環境大為改進。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工廠的搬離與停産,山西省的用電量開始萎縮。
“我們目前的發電機組有一半已經關停,另一半運作的發電機組也只是運作了70%,並未滿負荷運作。”《證券日報》記者在太原市漳澤電力進行一線採訪時,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在新常態的經濟形勢下,工廠對於電的需求量在下降,但電廠的擴建卻一直沒有停過,這使得電力行業也出現了産能過剩,其過剩的程度不亞於煤炭行業。
2015年用電量增速大幅下降
事實上,早在2015年,就有業內人士提出電力行業産能過剩的問題。同年,在電力消費增長大為放緩,電力行業産能過剩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2015年全年新增發電裝機容量卻創歷史最高水準,全國凈增發電裝機容量1.4億千瓦,創年度投産規模歷史新高,其中風電新增投産超預期、達到歷史最大規模。年底發電裝機達到15.1億千瓦,同比增長10.5%。
與新增發電裝機容量創歷史最高水準相反的是用電量的增速下降。“以前用電量的同比增長能達到10%以上,而2015年的用電量僅僅實現0.5%的微增。”漳澤電力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説道。
據國家能源局發佈的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數據顯示,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5550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5%。其增速較去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用電量平均增長11.1%;“十二五”前四年用電量平均增長7.3%。2015年用電增速可以説是創1974年以來年度新低。
此外,記者查閱山西省相關部門官網發現,即使山西省作為一個重工業大省,所需用電量較多,但在經濟下滑的今天,其發電量和用電量也開始出現雙降。
對於用電量增速的大幅下降,有業內人士把原因歸結于“第二産業用電量的下降,造成了全社會用電量的低速增長”。該業內人士認為,固定資産投資特別是房地産投資增速持續放緩,導致黑色金屬冶煉和建材行業的用電量同比分別下降9.3%和6.7%,兩行業用電下降合計下拉全社會用電量增速1.3個百分點,是第二産業用電量下降、全社會用電量低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而從國家能源局公佈的數據可見,分産業看,2015年,第二産業用電量40046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4%。
部分發電機組停運
“電力行業的産能過剩並不像煤炭行業或鋼鐵行業有産成品堆積在倉庫那樣直觀,但從公司有一半發電機組停運就可見,電力行業存在産能過剩的情況。”漳澤電力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如是表示。
國家能源局發佈的2015年全社會用電量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3969小時,同比減少349小時。其中,水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621小時,同比減少48小時;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329小時,同比減少410小時。
比較以前被社會冠上“電老虎”別名的電廠來説,現在的電廠僅僅維持著“不餓死”的境地。
一家發電企業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於地區用電量是有限的,因此當地電廠並不能實現滿負荷發電。“現在電廠發電都是根據相關規劃後的電量進行發電,這也就導致電廠有一部分發電機組是處在停運的狀態。對於電量的劃分,往往是根據電廠的規模進行分配的,僅能保證電廠‘不餓死’的狀態。”
有火電企業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如果用電量再次下降,而電廠項目增多的話,難保火電業務可能出現虧損。
針對目前的電力行業,有發電企業內部人士稱這是電力行業的新常態。事實上,電力行業的産能過剩已經引起業內和政府的重視。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去産能和去杠桿:邁過結構調整之檻”分論壇上,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董事長喬保平表示,進入新常態後,電力行業經營發展環境面臨著新的困難和挑戰,首先就是産能過剩。喬保平預計,電力行業産能過剩在20%以上,2016年火電利用小時還要下降300小時。他認為,除了自身約束以外,各主管部門應該統籌要求控制規模。
電廠仍在競爭擴建
事實上,對於電力行業來説,業內大多認為應該控制新電廠項目的投資,甚至是叫停。
從《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要求可見,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
根據行業人士分析測算,截至2020年,留給火電機組容量的增長空間約為2億千瓦。然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在建、已核準、獲路條火電機組合計將近4億千瓦。由此可見,火電機組項目的建設已經遠遠超標。
有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由於國內五大電力集團是的競爭關係,使得各集團都在跑馬圈地,這使得目前電力行業即使在已經出現産能過剩的情況下,卻依舊有資金投入建設新電廠項目。
“五大電力集團誰都不想讓步,都在擴建,不然就要被人比下去,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上述業內人士如是説道。
不過,記者近日發現,五大電力集團也認識到了電力行業應該限制規模。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董事長喬保平公開表示,“嚴格控制規模,不能再無序發展,不盲目競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原黨組書記陸啟洲也于3月份期間呼籲“要抓緊時間‘控’産能”。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國家能源局下發特急文件,督促各地方政府和企業放緩燃煤火電建設步伐,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煤電産能過剩局面。此舉波及13省份暫緩、15省份緩建,一大批煤電項目將被取消、緩核、緩建。
首先要取消不具備核準條件的煤電項目,包括2012年及以前納入規劃的未核準煤電項目必須取消。其次鼓勵取消其他不具備核準(建設)條件的煤電項目,暫緩核準2017年前(含2017年)的自用煤電項目,涉及13個省份;還有暫緩正在建設的、適當調整建設工期,包括15個省份。
不過,據上述業內人士分析,從現有已經建成的電廠和正在建的電廠來看,電力行業過剩的情況難以緩解。
電力行業供給側改革
面對電力行業的産能過剩,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能建集團總經理丁焰章在今年3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丁焰章建議,應從五方面積極推進能源電力行業供給側改革:一是積極化解煤電過剩産能;二是要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三是加快推進電改落地;四是加強能源扶貧;五是提高能源系統整體運作效率。
在談到加快推進電改落地時,丁焰章建議,應充分調動各地積極性,完善電力市場機制,實現直接交易,放開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嚴格管控電網企業輸配電價,充分釋放降電價、促發展等改革紅利。
漳澤電力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當年,由於煤炭價格的市場化和計劃電價不符,所以才會實行煤炭一體化。不過,這樣一來煤價上漲,電價也會上漲,而隨著電價的上漲,煤價漲的會更高,相反,如果煤價下跌,電價也會下調,煤電聯動實行的結果是負反饋。”
他認為,煤電一體化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價市場化,有很大的弊端,因此需要實現電價的真正市場化。
“由於電價是由發改委給出的計劃電價,因此,即使有和煤價進行市場配合的漲價和降價行為,但與市場還是有脫節的。”一位電力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目前,在煤價下降的同時,電廠的電價也相應下調,但是,在電廠下調電價後,用戶的電價卻並未調低,而這部分利潤則被電網公司拿走了。
據了解,電廠一直承擔的責任只有發電,至於發電後的售電業務則與電廠無關,大多由國家電網和南網承擔。但是,現在的電廠則要面對電改帶來的福利,即電廠直接面對市場進行售電。
“為了響應電改政策,漳澤電力提前佈局,成立了售電公司,準備搶佔先機,就等政策出臺了。”漳澤電力內部人士如是説。
此外,就淘汰電力行業過剩産能問題,能源局對外透露的關於“十三五”能源規劃中有專門指出解決辦法。
根據能源局的公開説法,“十三五”期間留給煤電的增長空間不超過1.9億千瓦,但目前在建與核準的裝機容量卻高達3億千瓦,遠遠超過用電需求量。
另有能源局有關負責人向媒體透露,今後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淘汰過剩産能的力度。不符合能效、環保、安全、品質等要求的火電機組將會被逐步淘汰。其中一個硬性的要求是,30萬千瓦以下運作滿20年的純凝機組和運作滿25年的抽凝熱電機組,必須儘快淘汰。
“公司已經沒有30萬千瓦以下的發電機組了。”漳澤電力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道:“小機組需要的煤炭多,工作人員多,與大機組相比成本高出很多。目前,公司正在建設的都是60萬千瓦或100萬千瓦以上的機組,這樣的大機組需要的煤炭少,員工也少,成本節約不少。”
相對於政策對於火電項目的諸多限制,從目前媒體獲得的“十三五”能源規劃討論相關內容來看,政策更傾向於新能源以及清潔能源。
面對政策的傾斜,有火電企業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要跟黨走”。其認為,未來的新能源以及清潔能源還會出臺有利的政策,企業將針對新能源或清潔能源進行投資,以此下調火電業務在公司主營業務中的比例。同樣相中新能源業務的也包括漳澤電力。
不過,上述漳澤電力內部人士對於新能源的發展抱有一定的擔憂。其表示:“由於新能源的發電需要看天吃飯,發電不穩定,因此,新能源發電也被稱為垃圾電,往往會被放棄不用而浪費了。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新能源的發展將會受限。”
他認為,要想大力推廣新能源,關鍵是先發展儲能設備。“只有將這些電提前儲備起來,才能保證持續供電。這樣就不會出現今天有電明天沒電的情況了。”
據該人士介紹,由於政府還沒有出臺關於儲能的相關政策,因此,公司並沒有對此進行投資。“公司目前只是針對儲能項目進行了技術儲備,至於投資生産則需要看有沒有政策出臺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