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電成本下降很關鍵
- 發佈時間:2014-08-15 01:22:33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陳晶
對於光熱發電近段時間市場關注度的持續升溫,也有不少研究員持相對謹慎態度。中國證券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他們所指出的光熱發電當前最致命的短板便是成本問題。“儘管任何新能源發電形式都會獲得政策青睞,但放眼未來,隨著國家補貼政策逐漸下調直至取消,它們都要被推向市場,到時候,決定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還在於發電成本。”
當前來看,太陽能熱發電的成本,無論是相對於火電,還是與其“同根生”的光伏發電來説,均存在較大劣勢。綜合行業多個研究報告的權威説法,目前國內光熱發電的初始投資成本在2.9萬元/千瓦左右,度電成本為1.38元/度上下。對比傳統火電和光伏發電,光熱發電的初始投資成本和度電成本均相當於傳統火電的4倍,是光伏發電的2倍。
劉曉冰也坦承,目前擺在光熱發電全行業面前的最關鍵問題便是,如何推動行業整體投資和度電生産成本的迅速下降。
有光伏行業分析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曾經一度是市場“寵兒”的光伏行業,經過長達數十年的規模化擴張,技術幾輪升級換代,製造業産品價格一路下跌,目前其度電成本也僅降至1元/度,最低也在0.8元/度上下。以此進程來類比分析光熱發電,其當前裝機規模不及光伏1/10,且製造業技術水準整體偏低,並缺乏成功商業化案例,如此現狀下,要實現度電成本下降,顯然並非易事。
不過,劉曉冰表示,未來隨著國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憑藉自身的天然優勢,光熱發電還是有望在新能源發電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的。
劉曉冰解釋稱,光熱發電行業未來成本下降的空間十分巨大,這主要體現在技術路線優化升級以及關鍵部件國産化替代上。
在技術路線問題上,目前國內外均以槽式和塔式為主流,其中槽式光熱發電站的裝機規模為塔式的數倍,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但劉曉冰認為,從行業發展趨勢上,目前槽式發電技術的成本下降空間已經飽和,未來最具成本競爭優勢的是塔式技術。他解釋道,塔式光熱電站其吸熱器中的工作介質的溫度在500 -1000℃,高溫度決定了高熱值轉化效率。同時,相對於槽式系統,由於省掉了管道傳輸系統,熱損失小,系統效率高,也更便於存儲熱量。這一技術優勢決定了在同樣規模的投資水準下,塔式比槽式電站的單位投資可下降一大截。
而在光熱設備方面,劉曉冰指出,僅以光熱發電的聚焦集熱管這一關鍵部件為例,其在全球發展近30年,一直以來被德國肖特和西門子兩家企業壟斷,産品售價居高不下。近兩年,隨著國內光熱發電開始起步,已有十余家企業試製出樣管,其規模化生産後的價格可較國外産品下降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光熱設備全面國産後的替代成本下降空間潛力十分可觀。”
按照中信證券的研究分析,在國內市場,光熱發電單位投資如果在5萬元/千瓦以上,市場難以推廣;如果降到3萬元/千瓦,市場開始出現;如果再降到1.5萬元/千瓦,有較大市場;若降到1萬元/千瓦,市場不可估量。
劉曉冰樂觀地表示,光熱發電進入“平價上網”時代,有望在十年左右時間內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