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財技“玩”定增盛屯礦業斥鉅資買礦 一項目竟10年未投産
本報記者 李 婷
8月30日晚間,盛屯礦業一則減持公告引起了市場關注。公告顯示,公司股東林奮生及其一致行動人珠海科立泰擬在6個月內減持1500萬股股份。而此前,盛屯礦業在2018年8月份通過定增完成鈷材料深加工企業珠海科立鑫12億元的收購案,其中林奮生為科立鑫原實際控制人。
在A股市場中,盛屯礦業被視為運用定增手段最為成功的上市公司之一。早在2009年,盛屯礦業就開啟了頻繁定增的資本運作大幕,至今已經完成了8次定增,累計募資83.6億元。其中從2018年至2019年7月份,僅一年半時間,盛屯礦業密集完成了4次定增,合計募資50.52億元。
而坊間對此一直不乏爭議,與盛屯礦業頻繁資金運作不相匹配的是,公司的再融資似乎並沒能轉化成經營業績,2010年至今,公司累積分紅2.99億元,分紅率僅0.44%。
另據稍早在8月28日晚間盛屯礦業發佈的半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1.10億元,同比下降4.66%;實現凈利潤 0.64 億元,同比下降 83.90%。
一面頻繁定增鉅額投資收購,另一面卻面臨業績下降的情況,如此相背離的“邏輯關係”背後是何原因?
《證券日報》記者進一步整理公開數據發現,儘管盛屯礦業頻繁定增收購礦山,但從2014年至今,公司礦山採選業務銷售額卻基本原地踏步,多個礦山項目多年未投産,當年高溢價收購的盈利預測都成為了一紙空談。
針對公司上述情況,《證券日報》記者致電盛屯礦業董秘進行採訪,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十年未投産
頻繁收購礦山盈利成空
盛屯礦業頻繁定增收購礦山,資産規模持續擴大,公開資訊顯示,公司6個自有礦山項目,截至2018年年底仍有4個項目未投産,其中雲南玉溪鑫盛礦業竟已長達十年未實現投産。
往前追溯,早在2008年,盛屯礦業用資産置換了雲南玉溪鑫盛礦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盛礦業”)60%的股權,並在2010 年投資1100萬元繼續購買了鑫盛礦業20%的股權,合計持有其80%的股權。而根據2008年12月6日盛屯礦業發佈的資産置換公告顯示,鑫盛礦業享有“雲南省元陽縣採山坪銅多金屬礦”探礦權評估價值為5246.64萬元。據評估價值估算表披露,雲南省元陽縣採山坪銅多金屬礦建設投産期為2009年,從2010年起,公司達産100%,2009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616.77萬元,2010年起銷售收入將達到3922.69萬元。至2017年生産負荷降至56%,累積收入達3.23億元。
後續公告顯示,鑫盛礦業已于2009年取得了採礦證,不過,卻一直停留在了建設期,據2018年年報披露,鑫盛礦業仍然尚未開採,這意味著上述評估報告中累積的3億多元收入未能兌現。
多年不投産的項目並不只這一個。
盛屯礦業在2011年還通過增資取得位於內蒙克什克騰旗風馳礦業70%股權(2014年增持至89.35%)。按照當時評估,風馳礦業凈資産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增值率高達3400.26%。據公司評估報告顯示,礦山自2011年開始進入正常生産週期,年産能達到或超過6萬噸,其中採礦權評估價值為1.13億元,預計生産年銷售收入3465.27 萬元;探礦權評估價值為6940.50 萬元,評估預計生産年銷售收入2646.38萬元。但在此8年之後,據盛屯礦業2018年年報披露,風馳礦業仍處於“因技改停産和探礦中”。
2013年,盛屯礦業定增募資10.19億元收購的盛屯投資控股的貴州華金,在2018年仍處於“正在復産”階段。此次交易為關聯交易,按照計劃,貴州華金本應在2013年9月份開始投産,而根據通過審核的盈利預測顯示,貴州華金將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774.85萬元、1.15億元。
按照盛屯礦業當時估值報告及審核盈利預測粗略統計,僅上述3個項目,至今就已有數億元的銷售收入未兌現。
從數據上看,2014年至2018年,公司礦山銷售收入分別為4.67億元、4.34億元、3.45億元、4.62億元、4.53億元,2018年銷售收入尚不及5年前。
而盛屯礦業2019年半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公司主要礦山實現銷售收入 1.16 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 36.06%,毛利為 0.82 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 39.02%。對此,盛屯礦業表示,主要原因為受內蒙古自治區安全生産大檢查的影響,公司在內蒙古自治區的礦山埃瑪礦業、銀鑫礦業復工時間比往年推遲,報告期內公司下屬華金礦業完成技改恢復試生産。公司在雲南的礦山恒源鑫茂礦業和大理三鑫礦業仍然處於證照辦理和礦山建設階段。
增收不增利?
頻繁定增背後的疑雲
資料顯示,盛屯礦業曾是全國股本最小的上市公司之一,2007年,在退市壓力下,開始轉型礦業企業。2009年公司推出了首次定增計劃,募資1.8億元,大部分用於償債。受益於此次定增,公司資産負債率下降到43%,上市公司股東權益由2009年12月底的-729.68萬元變為1.7億元,甩掉了“歷史包袱”。
此後盛屯礦業就開始了“開挂”式的定增之路。有業內人士認為,盛屯礦業利用頻繁定增,展現了高超的“財技”,實現重塑資産負債表,使得公司重新獲得銀行和商業信用。
受到定增影響,公司資産負債率從2009年的95.85%降至2010年的43.97%,並在2013年至2014年降至歷史低點36.36%、38.13%。
不過,隨著2014年度拋出的28.4億元定增方案未審核通過,盛屯礦業也放緩了定增的步伐。隨後盛屯礦業的負債率再度出現了抬升勢頭,2015年盛屯礦業負債率攀升至51.25%,而至2017年末盛屯礦業的負債率達到了58.37%,其中在2017年第三季度一度達到了60.96%。而隨著2018以來密集推出4次定增,公司負債率又降至2018年末的43.73%。
隨著不斷的投資並購,公司資産規模持續壯大,然而數據顯示,儘管公司的營業收入規模逐年增加,但卻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公司營業收入從2010年的2.31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308億元,增長了133倍,但公司的凈利潤卻從2010年的2085萬元增至2018年的4.02億元,僅增長了19倍。從2010年至2018年,公司的凈利率從11.09%降至1.35%,2019年中報降至0.58%。
據統計,在34家已發佈中報的基本金屬行業上市企業中,2019上半年盛屯礦業的營業收入進入了排行榜前4位,然而凈利潤卻只排在了第23位。
雖然盛屯礦業通過定增實現了資産負債表重塑,但頻繁定增高溢價買礦,卻並沒有投産轉化成業績。
中商會計培訓中心主任蔡中貴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國資本市場中確實存在著借並購湊規模、對賭業績無法實現、估值體系紊亂等亂象,大股東借助再融資並購進行炒作“圈錢”利益輸送等行為時有發生,不少上市公司已經因此出現了商譽暴雷、業績暴雷等情況。蔡中貴認為,眼下,針對此類問題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進一步加強監管,提高上市公司違法成本,從而進一步保護投資者的權益。(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暢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