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視作“第二增長曲線”的不眠海,如今卻或成便利蜂之“累”。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發現,北京地區不眠海門店銳減,現不足20家。隨著便利蜂門店收縮,不眠海的拓店也變得艱難。同時,飲品行業深陷競爭白熱化困境,也讓這一第二曲線難以抗打。少了不眠海助力後,便利蜂又將何處覓得增長新機?
門店收縮
從全面開花到全面收縮,便利蜂旗下不眠海只用了三年的時間。近日,北京商報記者在連續走訪中了解到,便利蜂旗下不眠海在北京大範圍關店。一位不眠海門店工作人員表示,“除了自己所在的便利蜂關閉不眠海之外,周邊幾家也全關了店中店不眠海,整個北京只剩下十幾家了”。
以便利蜂黃村西大街店為例,該店內的不眠海吧臺已經撤離,更替為煙類商品櫃和自助收銀臺,還有部分門店的不眠海吧臺已經閒置,各類設備已經停運。
北京商報記者嘗試通過過往購買成功的地址下單,6個地址中僅2個地址可以完成外賣購買。目前,北京的不眠海門店多集中在海澱區、朝陽區等四環內等區域。
相關資料顯示,2021年起,不眠海以店中店形式被開設在便利蜂門店內,對外提供咖啡、奶茶、果飲等産品,高峰期不眠海門店點位數量在500家以上。不眠海急速拓店時,也十分強勢,曾挖腳mannner員工。
彼時的不眠海也承載著便利蜂“第二增長曲線”的願景,曾上線近50款精品咖啡和新式茶飲産品,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和杭州等多個城市推出,在各類補貼券的加持下,不眠海飲品的價格在10元左右。
從目前的開閉店情況來看,不眠海不算成功。不僅是北京地區門店減少,全國不眠海的門店也在消費者身邊“消失”。北京商報記者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山東、上海地區的不眠海也出現關店情況。
便利蜂店內工作人員表示,從今年7月開始,不眠海便開始相繼撤店,門店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與不眠海同步的是,便利蜂的門店數量也在縮減。便利蜂官網顯示,該連鎖在9個城市設有門店。彼時,山東作為便利蜂的重點鋪店區域,如今門店也多數關閉。
定位兩難
彼時,不眠海作為便利蜂“門店標配”並快速推進,如今卻在市場中低調收縮佈局,也與不眠海在整個便利蜂佈局的作用與定位不清晰有關。
不眠海的出現似乎要撐起盈利與引流的雙重壓力。此前,北京商報記者觀察發現,不眠海經歷了幾次漲價。以不眠海的一款楊枝甘露飲品為例,從最初售價15元漲為28元。對比市場中的茶飲品牌,楊枝甘露相關産品的售價多在20元以上。為了讓更多的消費者到店消費,便利蜂將不眠海到店取貨的價格“卷”到10元左右。
不過,消費者通過不眠海小程式選擇外賣購買時,使用優惠券後,楊枝甘露的實際支付價格多在17—18元左右。相較之下,消費者購買楊枝甘露選擇到店取貨時,飲品的支付價格多在10元左右。
不眠海的用券折扣,在消費者看來或許是一場自嗨。儘管不眠海店中店的模式減少了房租成本壓力,但其客單價在15元以上,用券後的價格在10元左右,這與7-11、全家等傳統便利店模式10元咖啡價格帶的區間相比,很難展現出明顯的競爭力。
便利蜂門店內工作人員提到,不眠海的經營也面臨盈利考核。産品定位難以吸引更多消費者,作為獨立業態,不眠海門店需要配備1—2名飲品製作人員,這加重了便利蜂門店的盈利壓力。
尤其,不眠海的拓店多數跟隨新店開業而展開,既有門店擴展營業範圍存在一定的難度。在便利蜂門店收縮下,不眠海門店點位數量恐難以實現新店的增長。而飲品行業普遍出現單品降價的背景下,冷飲市場“內卷”,也讓便利蜂這一第二曲線難以抗打。
行業失意
不眠海的關店與收縮,也是便利蜂“冬眠計劃”的縮影。便利蜂作為曾經的便利店行業“黑馬”如今也成了市場的“失意者”,門店數量一縮再縮,與曾經的開店計劃漸行漸遠。據天眼查公開資訊,便利蜂的最後一輪融資停留在2020年5月。便利蜂也沒有透露具體投資方和金額,僅強調新增股東包括全球頂級PE、國家主權基金、國際一流大學基金以及超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累計融資額達15億美元。
去年,便利蜂開放加盟,謀求另一種形式實現拓店。在業內看來,這是便利蜂尋求資金流恢復,網際網路背景企業缺乏創新的表現。
便利蜂前期在科技方面投入較大,獨家商品較少,對比羅森、7-11在社交媒體的頻繁出圈,便利蜂流量中的“自來水”佔比較低。連鎖産業專家文志宏表示,零售領域的演算法並非萬能,不具備顛覆式的經營創新。連鎖便利店的經營需要供應鏈的長期沉澱、積累經驗來鞏固長久發展。
對此,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賴陽同樣認為,便利店往往是時尚生活的風向標,需要創新獨到的商品供消費者選擇,品牌才會受到關注。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