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黨報:糧食價格國際國內倒挂 拼消耗不可持續

  • 發佈時間:2015-01-04 08:45:29  來源:新華網  作者:高雲才  責任編輯:孔彬彬

  編者按:以糧食産量“十一連增”和農民收入增長“十一連快”為標誌,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持續向好,農業農村經濟在高起點上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同時,“三農”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常態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點是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真正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上來,由依靠資源和物質投入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轉變糧食發展方式,事關糧食安全,事關農民切身利益,必須審慎穩妥、堅定不移地推進。

  戰勝旱災奪豐收,“十一連增”落了聽兒

  嚴重的“卡脖子”旱情曾經讓糧食主産區河南的農民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各種抗旱措施到位,最終讓河南秋糧豐收有驚無險,農民再次嘗到豐收的喜悅。

  河南滑縣固陽鎮范寨村村民范海林告訴記者,他家的6畝地,去年秋糧實打實收,畝産1300斤,又獲豐收了!國家的糧食賬本和農民的糧食賬本是相通的,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糧食産量數據顯示,去年全國糧食總産量達到12142億斤,比上年增加103.2億斤,增長0.9%。

  大旱之年奪豐收,農田水利功不可沒。去年局部地區災情較重,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受“卡脖旱”,秋糧生産受到影響。據統計,去年1—9月,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24899千公頃,比上年同期減少10041千公頃,下降29%;絕收面積2854千公頃,比上年同期減少400千公頃,下降12%。“卡脖旱”面前,農田水利發揮威力。目前,我國水利對糧食貢獻率達到40%以上。2011年到2014年,全國通過實施大中型灌區改造、小農水項目,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近6000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過9000萬畝,新增糧食産能300多億公斤。

  糧食産量“十一連增”,政策是保障。去年,中央安排的農業“四補貼”力度不斷加大,農民種糧熱情高漲。中央財政下撥農作物種糧補貼資金214.45億元,實現了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全國覆蓋。為了讓農民種糧心中有數,中央繼續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及早預撥農業“四補貼”,及早發佈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繼續實施産糧大縣獎勵政策,進一步調動了多方面糧食生産積極性。國家統計局公告顯示,2014年,全國糧食總播種面達16.91億畝,比上年提升0.7%。

  糧食産量“十一連增”,是億萬農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是中央重農抓糧政策發揮作用的結果,是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科技發揮作用的結果。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表示,實現“十一連增”,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底氣,糧食安全有了底氣,經濟社會發展有了底氣,同時也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造了條件。

  生産糧食,拼資源拼消耗不可持續

  糧食生産,並非高枕無憂。在糧食産量取得“十一連增”的今天,糧食發展方式已經到了不得不轉變的時候。

  首先,生産糧食,拼資源拼消耗,已經持續多年,這種生産方式不可持續。事實上,我們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這是迄今人類歷史上最了不起的偉大成就之一。但我們必須看到,為了保吃飯、保供給,我們不得不過度開發農業資源,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投入品,付出了很大的資源環境代價。

  有關統計表明,我國耕地面積不足全世界一成,卻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國耕地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準的2.5倍。過量施用農藥化肥保住了産量,對水體和土壤都可能會埋下污染的隱患,給農産品(13.10, 0.40, 3.15%)品質安全和食品安全帶來不利影響。

  其次,糧食生産面臨的資源條件惡化的同時,社會對農産品品質和安全要求不斷提高。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農村工作會議上表示,多年來資源條件已經繃得很緊,農村面源污染、耕地品質下降、地下水超採等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溫飽問題解決後,社會公眾對生態環境改善和農産品品質安全要求比以前更高。

  另外,困擾糧食生産的各種風險和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務農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今後“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已經很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

  區域佈局和資源稟賦條件不盡匹配,北糧南運與南水北調並存。糧經飼結構不合理,一些農産品包括糧食庫存增加與部分農産品進口增加並存。種養業結合不緊、迴圈不暢,地力下降與養殖業糞污未能有效利用並存。

  國內農業生産成本持續上漲,糧食等農産品價格弱勢運作,導致農業比較效益持續走低。而國際市場大宗農産品價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於我國同類産品價格,導致進口持續增加,成本“地板”上升與價格“天花板”下壓給我國農業持續發展帶來雙重擠壓。

  糧食生産,拼資源拼消耗,不可持續。應對各種風險和諸多結構性矛盾,糧食生産只用老辦法、老套路,同樣不可持續。農業部計劃司司長葉貞琴表示,如果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我國農業生産包括糧食生産將難以為繼,推進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也終將落空。

  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上來

  轉變糧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糧食發展方式要轉向哪?

  韓長賦表示,重點是推動糧食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真正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上來,由依靠資源和物質投入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當前,糧食生産可由過去的保全部、保所有向保重點、保口糧轉變,這為糧食生産和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更加寬鬆的政策環境和資源空間。

  要穩定糧食産量,保障糧食供應。

  因為,如何對待糧食産量是轉變糧食發展方式的關鍵。這裡,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穩農抓糧,糧食生産獲得了“十一連增”,現在的糧食産量1.2萬多億斤,是多了,還是少了?是供應基本平衡,還是供應緊平衡?

  農業部門給出了一個基本判斷,糧食自給率在95%以上,糧食供應處於緊平衡狀態。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判斷,轉變糧食發展方式,必須要穩定糧食産量,保障糧食供應。韓長賦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表示,明年要千方百計使糧食産量穩定在1.1萬億斤。

  在保障數量這個問題上,提升糧食産能是根本。有産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才有基礎。要堅持“一穩兩保”,就是糧食播種面積特別是穀物播種面積要總體穩定,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保護調動好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和主産區重農抓糧積極性。同時,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行動,推動建設糧食生産功能區。

  要提高糧食品質,提高糧食的營養性和安全水準。

  應該説,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我們的糧食生産,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糧食産量上。現在,糧食産量問題基本解決,進一步提高糧食的營養性和安全水準,就成為新的迫切任務。大力推進科技興農,通過提高種業水準,降低農藥使用,就可以極大地提高糧食的營養性和安全水準。糧食一枝花,科技是保障。事實上,這枝花裏,既有糧食的營養水準,品質水準,同樣也有數量水準。

  曾衍德説,轉方式,不能越過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轉方式,要更加注重糧食産能,挖掘糧食生産新潛力。轉方式,決不意味著放鬆糧食生産,決不能削弱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糧食決不能出現大滑坡。無論怎麼轉,怎麼調,都決不能把糧食産能調低了,耕地調少了,這是必須堅守的底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