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追問農資流向:一年查出涉農補貼問題資金20多億

  • 發佈時間:2014-10-16 16:26:3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晶

  一年查出涉農補貼“問題資金”20多億元——追問“大補貼”時代的農資流向

  中央紀委最新公佈的2014年中央巡視組第一輪巡視整改情況和反“四風”成績單顯示:當前涉農資金已成貪腐高發區,近一年來,全國查處各種涉農補貼問題6000余起,涉及資金20多億元。

  自2004年我國試點免征農業稅並推行種糧補貼政策以來,歷經10年,我國農業補貼急劇增長高達千億元,進入“大補貼時代”。大量真金白銀投向“三農”,在促進糧食增産農民增收的同時,一些借機謀利發“補貼財”的現象也頻頻發生。

  一位基層檢察院工作人員説,農業補貼資金流失問題,已從小打小鬧的“跑冒滴漏”,出現了局部地區的“管涌”現象,必須引起警惕。

  今年1至7月全國檢察機關查涉農領域貪腐逾萬人

  龍頭企業評審需“跑部錢進”、項目資金爭取要“花錢公關”、農業補貼成“人情項目”……這是日前安徽省農委産業化指導處原處長金樹芳腐敗案曝出的涉農資金分配“潛規則”。

  根據檢方指控,金樹芳涉嫌受賄罪、鉅額財産來源不明罪。在2004年至2013年期間,金樹芳利用職務上便利,在安徽省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的申報評審及項目資金分配上為全省70余家企業提供幫助。在金樹芳高達1136萬餘元的“家産”中,257萬餘元是受賄贓款,另有817萬餘元無法説明來源。

  金樹芳掌管的農業項目和資金分配“潛規則”在當前涉農資金領域並不少見。最高檢察院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份,全國檢察機關立案偵查發生在涉農領域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人員共有11020人,佔同期立案偵查依法賄賂犯罪案件總人數的近四成。去年全年在農業補貼、農田水利建設等涉農領域查辦的職務犯罪也高達12748人。

  “過去涉農的部門被認為是清水衙門,現在看起來卻‘清水不清’。”多地檢察官指出,隨著惠農政策的含金量越來越高,當前涉農資金分配已經成貪腐重災區,不僅涉案金額越來越大,而且涉案環節多,“窩案”“串案”呈增多之勢。

  如安徽渦陽縣,僅農委系統今年以來被檢察機關立案查處的賄賂犯罪系列案件就達7件9人,涉案金額高達1000余萬元,其中就涉及套取國家良種補貼等涉農資金貪腐問題。在江西余江縣,一起村幹部貪污糧食補貼款案牽扯出所在鎮18個村委會幹部“主動投案”,交代貪污糧補資金近百萬元。涉案村幹部坦言,侵佔糧補款當“福利”已經成為“慣例”,有的幹部甚至為自己一戶辦了四張“惠農補貼卡”,虛報冒領上百畝的糧補資金。

  中紀委最新公佈的中央巡視組第一輪巡視整改情況和反“四風”成績單中,剋扣農民徵地拆遷補償款、挪用套取農業專項資金、違規發放農村危房改造和低保等涉農資金腐敗問題突出,僅不按標準及時足額發放農民徵地拆遷補償款、侵佔挪用包括支農補貼在內的各種補貼資金問題就達6499起,涉及金額超過20億元。

  經手環節“層層腐敗” 制度“空轉”防線失守

  近年來,中央財政“三農”投入不斷加大,分別於2002年設立了農作物良種補貼、2004年設立了農機購置補貼和糧食直補、2006年設立了農資綜合補貼。目前形成了以上述四個補貼為基礎,以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農業重點生産環節補貼和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等為補充的基本制度框架,為糧食增長、農民增收發揮了關鍵作用。

  據財政部相關人士介紹,目前,中央財政安排的“三農”資金項目約上百項,省一級普遍在100項左右,個別省份甚至多達數百項。2004年中央財政“三農”投入僅2626億元,到2013年已達1.3萬億元,其中僅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等基礎支農補貼就增長近10倍,從2004年的145億元增加至2013年的近1700億元,年均增加近百億元。

  安徽濉溪縣村民呂金良給記者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如果把農業補貼比作蛋糕,至少可以分成三塊:一塊是普惠型的幾乎所有農民都受益的,如種糧補貼、新農保、新農合等,這些補貼通常到戶到畝,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由於“一個蘿蔔一個坑”,農民基本都能拿到;另一塊是特殊人群補貼如低保、五保、危房改造等,通常補貼資金幾百元到幾千元,因為分配不公往往被套取、侵佔的比較多;還有一塊是專項補貼如徵地拆遷、修橋修路、新農村建設等資金,這些錢是老百姓間接受益的,到農民身上是“毛毛雨”還是“大雨”,則主要取決於相關環節的幹部素質。

  “大量撒向農業的真金白銀在促進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的同時,也成了一些‘碩鼠’覬覦的目標。”江西省新餘市人民檢察院研究室副主任肖巍鵬説,近年來,檢察機關偵辦的涉農資金犯罪案件看,農業補貼的跑冒滴漏在上述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程度存在,農業補貼資金從小打小鬧的“跑冒滴漏”到局部地區出現了“管涌”,暴露出管理、分配和監督的諸多問題。

  ——資金分配權力過分集中是誘發問題的首要原因。

  肖巍鵬認為,隨著國家支農資金投入的增加,資金管理人員的許可權也在擴大,不少人在資金管理使用上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集權錢于一身,掌管項目申請、審查、上報等“一條龍”環節,而系統內監督又通常以報表或自查的形式進行,有名無實。在金樹芳案中,一些企業證人表示,龍頭企業的評選和項目資金分配都是由金樹芳“説了算”,“不給他送錢不好辦”。

  ——使用過程中的管理粗放、制度“空轉”,是造成資金流失的關鍵。

  一位村幹部坦言,目前國家還沒有一個補貼發放登記的基礎資訊庫,往往村裏怎麼報鎮裏就怎麼批,很少去現場核實上報數據的真實性。比如按照國家規定,糧補款發放前需經過登記、公佈、審核、復核等多達9道程式,但在一些地方這些登記、審核往往“紙來紙往”,只走了個形式並未落到實處。在江西余江縣一個鎮18個村官侵佔糧補的案件中,當地鎮村幹部正是利用這一點輕易貪污糧補款的。

  ——“政出多門”致資訊不通重復投資,造成大量資金浪費和流失。

  記者在江西省一個縣的農業項目基地看到,一個僅約百餘畝的基地,頭上卻戴著五六塊示範基地的“帽子”。基地負責人私下告訴記者,這是“一女多嫁”,以一個基地申請不同部門的項目。“哪個部門的人來就挂哪個部門發的牌子,戴這麼多帽子就是為了多搞點項目資金”。

  制度調整進入“關口期” “大補貼”需要精細化管理

  “農業補貼歷經10年到了一個應該調整的關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認為,隨著形勢的變化,現有農業補貼出現了諸多問題,支農資金屢屢被套取説明制度的完善已經刻不容緩,如何在“大補貼”時代加強精細化管理是一道亟待破解的課題。

  江西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尹小健認為,當前迫切需要加強對支農資金申報、審核的“實時跟蹤監督”。農業、財政等相關部門應該變“材料審核”“紙上簽字”為進村入戶、實地核查,並對項目的落實進行跟蹤抽查,改變過去“一發了之”的工作作風,確保資金真正落在實處。

  推動涉農資金“陽光運作”也是不少專家的一致建議。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認為,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對涉農資金嚴審核嚴監督的同時,要讓涉農資金真正落在農民身上,應增強資金髮放的透明度,將資金分配、流向、使用效果等都曬出來,使權力運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暴露在陽光下,接受公眾監督。

  程國強、白景明等人還建議,加快推進涉農資金髮放資訊化建設,建立包括農戶承包地和種植面積等在內的基礎資訊數據庫,同時加強部門間的資訊共用和動態管理,以此準確甄別和確定支農資金的用途。

  專家指出,我國農業發展已經從追求單純數量增長到謀求發展品質的新階段,當初以刺激“數量”增長為導向的一些農業補貼政策,目前開始不適應發展要求,特別是一些補貼制度的設計,是用行政化手段干預市場,容易導致腐敗和效率低下,迫切需要進行有力的調整和完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