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我國綠色超級稻育種取得新成果

  • 發佈時間:2014-09-29 10:45:0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晶

  經過科研人員多年不懈攻關,由“京寧2”、“京寧3”、“京寧7”和“京寧14”、“京寧16”系列組合而成的耐鹽鹼節水抗旱綠色超級稻新品種,在我國黃河中上游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培育成功。

  據了解,“綠色超級稻新品種選育”項目是實現“綠色超級稻”少打農藥,少施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産的重大農業項目。

  針對寧夏水稻生産中水資源短缺和土壤鹽漬化現狀,寧夏農林科學院與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水稻育種首席科學家黎志康帶領的團隊,從2008年開始通過聯合實施寧夏科技攻關計劃項目、農業部948項目、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項目、國家重大科技計劃863項目等,培育出了“京寧7”、“京寧14”等一系列耐鹽鹼綠色超級稻新品種(係),累計示範推廣面積3萬多畝,提升了寧夏水稻育種技術水準,促進了寧夏水稻産業可持續發展。據自治區農科院專家介紹,這些新品種具有節省畝用種量、增加産量、提升品質、改良鹽鹼地、節約水資源、降低成本、維持溫濕氣候環境等特性,並得到大面積示範推廣,為寧夏乃至我國耐鹽鹼水稻育種和水稻生産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示範作用。

  黎志康表示,與寧夏農林科學院合作培育節水抗旱、耐鹽鹼綠色超級稻品種,節水抗旱綠色超級稻的育種達到節水30%~40%,産量與本地對照品種相當或更高,抗病性好,米質達到國家優質米二級標準;耐鹽鹼綠色超級稻的育種目標為選育出適宜土壤全鹽含量在0.4%以上種植的耐鹽鹼品種,産量比本地對照增長8%以上,米質達到國家優質米二級標準。

  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農科院謝華安研究員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由寧夏農林科學院水稻創新團隊利用分子育種技術進行相關基因聚合,結合我國黃河中上游地區實際,採用常規育種技術培育而成的這些新品種,全面提升了我國黃河中上游地區水稻育種技術水準,帶來了很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認為,從全球單位面積的施肥量進行比較,中國的施肥量遠高於發達國家,通過化肥、化學産品增加産量已不可行。高投入、高産出,同時也造成了高污染,這為綠色超級稻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寧夏開展培育節水抗旱、耐鹽鹼水稻新品種工作時間短,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耐鹽鹼高産優質新品種的育成和大面積推廣,將較大幅度地節省畝用種量,增加畝産量,提升大米品質。張啟發表示,寧夏發展培育節水抗旱、耐鹽鹼水稻新品種工作成效顯著、潛力巨大。中國科學院將發揮自身優勢,加大培育和推廣示範力度,共同推進寧夏水稻育種技術水準再上新臺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