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又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預計,2024年,中國汽車銷量有望達到31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有望達到1300萬輛。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首次實現年度銷量超1000萬輛的里程碑。
從生産第一輛新能源汽車到第1000萬輛下線,中國用了27年時間;從第1000萬輛到突破2000萬輛,僅用時17個月;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再度提速:在不到11個月時間裏,年度産銷首次達成1000萬輛;7月份,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首次突破50%大關,提前實現了規劃目標。
在一串串振奮人心的數字背後,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已經構建起自主可控且結構完備的産業體系,主流車企零部件本地化採購率超90%,極大保障了供應鏈的穩定與自主發展能力。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國車企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質的飛躍,新興技術與先進製造工藝頻出,中國技術已然開啟對全球的“反哺”進程。
從彎道超車到引領産業。新能源汽車正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在最新報告中指出,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及其相關産業對中國名義GDP貢獻率有望達到5%。
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新能源汽車的異軍突起,孕育出多個具有顯著影響力的城市産業集群。
2024年裏,一座座新能源汽車的超級工廠在全國各地拔地而起,100%全自動化的生産線、短短幾分鐘下線一台整車已經成為各個新能源汽車工廠的標配。
除長三角、珠三角、東北等傳統汽車産業集群外,以成都、重慶、西安為龍頭的西三角集群,以北京為主導的京津冀集群,以及以武漢為核心的中部地區集群等多個新能源汽車産業生態集群正在形成,合肥、西安等新的汽車重鎮已經崛起。
2024年9月在安徽合肥舉行的世界製造業大會期間,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介紹,2024年以來安徽汽車産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1-8月全省汽車産量211.61萬輛,新能源汽車産量93.74萬輛,均位居全國的第二位;分別同比增長44.84%和81.59%;佔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1.33%和13.38%,比去年同期提升了3.3個百分點和3.9個百分點。
過去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安徽省汽車産業更上一層樓。據安徽日報從安徽省統計局獲得的最新數據,2024年1-11月,安徽省汽車産量累計達到320.7萬輛,同比增長47.2%,新能源汽車産量為148萬輛,增長89.8%。
汽車産業已經成為拉動經濟的第一支柱。2024年9月20日,在重慶舉辦的汽車新質生産力發展論壇上,中國汽研聯合新華社中國經濟資訊社發佈了《中國汽車新質生産力發展調研報告》,報告指出,汽車業是中國現在的第一經濟支柱,整個汽車産業鏈上下游加起來的生産總值約佔全國GDP比重的10%。
汽車産業,也助力安徽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中部省份一躍成為外貿大省。11月12日,在安徽蕪湖奇瑞碼頭上,332台嶄新的奇瑞OMODA5汽車整裝待發,這些車輛以“江海聯運”模式從上海“出海”,歷經2個月左右的航行,最終抵達比利時。這標誌著奇瑞歷史上首次年內出口突破100萬輛。
安徽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2023年,汽車産業對安徽全省工業增長貢獻率已經超過26%。出口方面,全國出口的汽車中,近四分之一是“安徽造”。毫無疑問,安徽正在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汽車産業版圖上的造車新力量。
産業發展離不開企業這個基本單元。以安徽為例,目前,安徽已集聚奇瑞集團、江汽集團、蔚來、合肥長安、比亞迪合肥、大眾安徽、漢馬科技等7家整車企業。
正是一家家企業的疾行帶動了整個區域汽車産業的高品質發展。2024世界製造業大會期間,蔚來旗下第二品牌樂道正式上市;僅僅時隔三個月,蔚來第三品牌螢火蟲就已迅速發佈。
蔚來汽車方面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從2016年至今,圍繞整車與核心零部件研發、智慧製造等,蔚來在合肥投入了大量資源,持續進行深度産業佈局。目前,蔚來在合肥共設有兩座工廠,分別為蔚來合肥先進製造基地和新橋蔚來第二工廠。目前,已有超過67萬台蔚來在這兩大工廠下線。
隨著新能源汽車産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從中獲益。在河北省張家口南山汽車産業基地內,領克汽車張家口工廠實現新能源整車與燃油整車並線生産,填補了該市新能源汽車生産空白。河北省工業和資訊化廳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南山汽車産業基地生産純電動整車10.58萬輛。該基地還吸引了麥格納座椅、至信焊接總成等汽車零部件生産企業先後落戶,正向著千億級汽車産業集群加速邁進。
在中國汽車工業版圖中佔據重要地位的柳州,也正借力新能源汽車産業這個新動能推動産業升級、騰籠換鳥。
柳州市投資促進局數據顯示,目前柳州市已有4家新能源整車企業,圍繞上汽通用五菱等核心企業,2024年以來,柳州汽車産業鏈新引進項目102個,總投資173.09億元。2024年,柳州新能源汽車産量增長110%,累計産量超過250萬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56.1%,是全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最高的城市。
鏈主引領下的全産業鏈崛起與創新
在中國,從整車製造到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生産,一條完整且極具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鏈已然形成。
從車企披露的數據來看,中國主流新能源車企零部件本地化率超過90%,部分企業超過95%,零部件基本可以做到一站式配齊。從産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配套來看,中國已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範圍最廣、品種類型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汽車是典型的龍頭帶動型産業,鏈條長、拉動能力強。整車龍頭企業在産業鏈中居於“鏈主”位置。在主機廠的帶動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上的中國企業也逐漸成長起來。
“中國品牌的策略,都是在用好外企夥伴的同時也要培養本土企業。在中國,理想汽車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我們也傾向選擇本土的民營企業。”理想汽車供應鏈副總裁孟慶鵬此前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據介紹,理想汽車也帶領“理鏈”突破關鍵技術,培育了大量國內領先的供應鏈企業,空氣懸架供應商孔輝、鐳射雷達供應商禾賽、智駕晶片供應商地平線、HUD供應商未來黑科技等20余家年輕的合作夥伴逐步成長為行業龍頭。
“回顧整個汽車行業的歷史,比如現在國際上的大型Tier 1(一級供應商),本質上是隨著主機廠一起成長起來的。現在電動化給了中國車企和Tier 1供應商同樣的機會,而且這個機會只有我們中國能做到。”匯川聯合動力技術聯合創始人、匯川聯合動力董事長兼總經理李俊田表示。
理想汽車方面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受到常州區位優勢、堅實的産業基礎和一流的營商環境等因素吸引,理想汽車首座智慧製造基地落戶常州,見證並深度參與常州建設“萬億新能源之都”。2024年上半年,理想汽車産量佔江蘇省汽車産量的35.4%,成為江蘇新能源汽車産量第一的車企。目前理想L系列近地化供應水準接近60%,預計到2026年,將有70%的關鍵零部件實現近地化供應,進一步帶動江蘇汽車産業鏈發展。
另一造車新勢力蔚來也在帶動著上下游産業鏈共同壯大。“蔚來積極引導零部件企業落地安徽,近年來,蔚來位於安徽的合作夥伴從約60家增至約120家,以合肥新橋智慧電動汽車産業園區為例,已有安道拓、李爾座椅、上聲電子等10家長期戰略合作夥伴簽約入駐。研發創新方面,蔚來與中國科大、合肥工大分別建立了聯合實驗室與創新研究院,每年投入近千萬元專項資金開展電動化、智慧化等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及人才聯合培養。”蔚來汽車相關負責人表示。
汽車強國離不開汽車供應鏈這個基石的支撐。縱觀德國、日本等汽車強國的崛起,都伴隨著汽車供應鏈的壯大。
Automotive News每年發佈的“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已經成為廣受業界認可的榜單。2019年中國只有7家企業上榜,2024年榜單中,已有15家中國企業。值得一提的是,寧德時代已殺入前十、躍居全球第四名,凸顯出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快速崛起。
此外,還有延鋒、均勝電子、國軒高科、德賽西威、寧波拓普集團等中國企業上榜。這些上榜的企業的營收佔總比例已經從2019年的3%上升至11%,且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狂奔”之後,新能源汽車如何實現高品質發展?
經歷了數年的高速增長,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順利突破50%這一關鍵節點。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成為不爭的事實,這亦符合産業發展規律。
展望2025年,賽迪智庫認為,“供強需弱”或進一步加劇新能源汽車行業內卷。2024年,新能源車企紛紛通過價格戰等手段爭奪市場份額,部分車企面臨生存壓力,行業內卷現象明顯,也壓縮了新能源汽車行業利潤空間。
賽迪智庫報告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汽車製造業利潤同比下滑1.2%,新能源車型中有近百款降價,平均降價幅度超13%。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1-8月,國內共173款車型降價,超過2023年全年降價車型總數,其中8月新車市場整體折扣率已經高達17.4%。
高度內卷、增收不增利均與産業發展模式息息相關。業內人士指出,在整個産業狂奔的階段中,企業靠著大步快跑就能吃到增長紅利;但在産業進入相對平穩增長的階段後,企業必須調整發展模式。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企業盲目擴張模式確實帶來了一系列後遺症,例如市場定位重復導致部分品牌銷量不高、盲目增加産能導致利用率不足等,他透露,2024年有40多個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月銷量低於5000輛。
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認為,中國汽車行業目前有大約1000萬輛的落後剩餘産能需要被去除。其中大眾市場的合資品牌産能利用率僅有56%,而新勢力的産能利用率相對來説波動也比較大。
就如何擴大內需,賽迪智庫認為,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政策推動新能源汽車消費,包括落實以舊換新政策,穩定市場預期,優化二手車交易環境,降低消費者更換新能源汽車門檻等;另一方面,還要聚焦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加速車規級晶片、固態電池及作業系統的國産化,推動品質和品牌升級。
在張永偉看來,在探索穩健的發展新模式時,車企要著眼于戰略“聚焦”:品牌聚焦要做好內部品牌整合;架構方面要整合研發架構平臺、技術人員;市場方面要聚焦細分市場做好做精。
他還強調,車企一定要聚焦在産品、整車業務以及關鍵技術上。例如造整車並不是一定要造工廠,通過尋求産能合作的方式,既可以減少重資産投資,又可以盤活存量資源,不失為可行的新模式。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