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工業和資訊化部三部門聯合發佈《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對我國未來5年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作出明確規劃。這份文件的發佈,預示著我國將開啟新一輪以數據為中心的數字基礎設施佈局。
從數據要素價值釋放的角度出發,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就是能夠向全社會提供數據採集、匯聚、傳輸、加工、流通、利用、運營、安全服務等全流程的新型基礎設施,也是整合硬體、軟體、模型演算法、標準規範、機制設計等在內的有機整體。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共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國家數據局了解到,2023年,我國數據總産量達32.85澤字節(ZB),同比增長22.44%,但僅有2.9%的數據被保存,企業超過一年未使用的數據佔比近四成。“(我國)數據流通利用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迫切需要構建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滿足數據流通利用和價值釋放需要。”國家數據局副局長沈竹林在1月6日舉行的國家數據局新聞發佈會上説。
如何推動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明確了行業、區域、企業數據基礎設施在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中的具體定位,並圍繞數據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網路支撐、安全防護等部署了多項建設任務。
算力是推進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數據要素價值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有關部門縱深推進“東數西算”工程,佈局建設了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相應規劃建設10個數據中心集群。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底,我國在用算力中心超過88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達268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算力總規模居世界前列。
《指引》提出,要加快推動通用算力、智慧算力、超級算力等多元異構算力的綠色發展、有機協同,加強新興網路技術創新應用,優化網路計費方式,降低東西部數據傳輸成本,促進東部中高時延業務向西部轉移,支援綠電資源豐富的非樞紐節點融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趙志丹在發佈會上表示,下一步,有關部門將重點從3個方面加快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統籌推進算力資源一體化佈局、深化算力與行業融合應用、推進算力與綠色電力協同發展。
除了算力,網路設施建設也必不可少。《指引》提到,將建設高速數據傳輸網,實現不同終端、平臺、專網之間的數據高效彈性傳輸和互聯互通;推動傳統網路設施優化升級,有序推進5G網路向5G-A升級演進,全面推進6G網路技術研發創新。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國5G基站總數達419.1萬個,比2023年年末凈增81.5萬個,實現從“市市通千兆、縣縣通5G”到“縣縣通千兆、鄉鄉通5G”的跨越。此外,我國還不斷拓寬集群之間的直達鏈路頻寬,開通了南寧、太原、哈爾濱等27個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網路互聯能力穩步增強。
“網路和算力是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支撐,算網協同發展為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提供了有力保障。”工信部資訊通信發展司副司長孫姬表示,接下來,工信部將按照“點、鏈、網、面”的工作思路體系化推進相關工作,持續提升算網綜合供給能力,比如將指導基礎電信企業規劃建設高速寬頻網路,擴大千兆網路覆蓋範圍,有序推進5G網路演進升級,並面向重點行業領域,培育推廣一批帶動性強、示範效應突出的算力應用場景。
“匯通海量數據、惠及千行百業、慧見數字未來”,這是我國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美好的未來願景。但這一願景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此,《指引》提出了三階段目標。到2026年,完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頂層設計,明確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路線和實踐路徑;到2028年,建成支撐數據規模化流通、互聯互通的數據基礎設施,基本形成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規模化數據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實現全國大中型城市基本覆蓋。
5年後,我國將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主體結構,初步形成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基本格局,構建協同聯動、規模流通、高效利用、規範可信的數據流通利用體系,協同構築數據基礎設施技術和産業良好生態,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體制機制基本建立。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