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形機器人産業風起雲湧。政策接連出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特斯拉等巨頭的加碼佈局,創企投融資和重大投融資事件密集發生,A股市場多只概念股股價大漲……産業大事件層出不窮,共同推動人形機器人成為了科技界一顆“耀眼的星”。
今年初,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做強未來高端裝備。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突破人形機器人、量子電腦、超高速列車、下一代大飛機、綠色智慧船舶、無人船艇等高端裝備産品。
與此同時,資本應聲而動,據深圳市高工産業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工機器人産業研究所”)不完全統計,今年1月份至10月份,中國人形機器人産業的融資事件有56起,金額超50億元。
站在2024年與2025年的交匯點上,回顧過去,我國人形機器人産業經歷了怎樣的成長路徑?展望未來,人形機器人將行至何方?
全鏈共振推動
産業深度融合
繼大模型後,“具身智慧”成為了今年科技界的新熱點,其被認為是新一波人工智慧(AI)浪潮中的重點方向。業內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作為“具身智慧”的最佳載體,有望成為繼電腦、智慧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又一顛覆性産品。
回望2024年,Agility機器人走入了舍弗勒工廠,小鵬Iron也開始進廠“擰螺絲”,1X機器人學會了煎牛排,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機器人靈活性又上了一個臺階……這些“硅基生命”已經拿到了人類社會的進場門票。
細看2024年國內各類大型活動,無論是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2024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還是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越來越多的人形機器人組團“C位”亮相,展現出其在前沿科技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分量。
如果説以ChatGPT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慧革命似“春雷”般將人形機器人産業推向大眾視野,那後續産業能延續盛況,則歸功於全産業鏈的協同創新。
在軟體層面,人形機器人的智慧化與自主性根基,在於AI大模型、3D視覺技術,以及作業系統、控制演算法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這些軟體要素為人形機器人高效執行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AI大模型,作為機器人的“智慧中樞”,對人形機器人的智慧進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2024年,科技巨頭如特斯拉、英偉達在此領域的顯著成就,極大地增強了人形機器人的自學與決策能力。例如,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能在複雜環境中自主行走,展現出卓越的靈活性與穩定性,這歸功於AI大模型對大數據的深度挖掘與精確解析。而英偉達推出的GR00T基礎大模型,通過多模態指令輸入,實現了人機交互的無縫對接。
在硬體構成上,人形機器人的性能同樣依賴於材料科學、電機技術、感測器等關鍵組件的進步。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的應用,顯著提升了驅動電機的效能與節能性,為人形機器人的動力系統帶來了革新。同時,PEEK(聚醚醚酮)等輕質高強度材料的使用,有效減輕了機器人的重量,增強了靈活性與運動表現,減速器、感測器、絲杠、空心杯電機等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工作也屢獲突破。此外,我國廠商亦發展迅猛,已有多家公司進入到了全球頭部機器人企業的供應鏈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已有多地加快建設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地率先落地,探路人形機器人的標準化和産業化。
2024年10月份,由工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授牌的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落戶北京。創新中心相關人士表示,當前創新中心正圍繞通用機器人母平臺“天工”、多能具身智慧體平臺“開物”加速技術突破。“天工”開源計劃已于11月份正式落地,創新中心將聯合全球高校、科研院所、整合商等具備人形機器人二次開發能力的機構,共同打造最具影響力的具身智慧開源開放社區。
“未來,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與技術的迭代,預計人形機器人産業將會形成一個更加協同的産業鏈網路,促進原材料供應商、部件製造商、整機組裝商之間的深度合作。”高工機器人産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初創企業的涌現與高校、科研機構、創新中心的加入,將為人形機器人産業注入新鮮血液與創新動力。在應用層面,人形機器人將滲透到家庭服務、工業製造、醫療健康、教育娛樂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
産業快速擴張
邊界變得模糊
産業快速擴張背後,是人形機器人發展的一體兩面:一方面,人形機器人將改變生産、生活方式,使其成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支柱;另一方面,由於其強大的産業滲透能力,讓商業化成為人形機器人産業的“必答題”。
2025年,人形機器人産業在擴張期是否會帶來新機遇?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由“野蠻生長”向精耕細作將是産業發展大勢所趨。
産業方面,入局者將持續增多,車企和科技大廠繼續強勢入局。盧瀚宸表示,這兩個群體與機器人供應鏈在軟體、硬體、研發和銷售等方面存在高度重疊。而隨著頭部公司的陸續入局,人形機器人的産業化進程也將顯著加速。
同時,産業賽道的邊界也正在變得模糊。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人形機器人産業目前成熟的發展模式還沒有“跑”出來,因為其中涉及的技術棧、軟硬體類型、産品形態、商業模式有諸多的差異化,尚處於“百家爭鳴”階段。假以數年,産業也將從當前的發散走向收斂,從“渙散”走向集中化。
産品方面,人形整機將越來越多地從炫技走向場景操作。《證券日報》走訪多個展會觀察到,儘管各家廠商秀出了人形機器人抓取物品、寫毛筆字等絕活,但目前人形機器人在國內的商業化還處於初期階段,大部分廠商的出貨基本是流向了科研、教育、開發者等群體。業內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走向場景的應用是必然要邁出的一步,2025年或將會是這一步的起點。
場景方面,收斂或是關鍵詞。《證券日報》採訪多個人形機器人整機公司發現,很多廠家似乎什麼場景都要做,什麼行業都能做。相比之下,海外人形機器人廠商則相對收斂,會優先聚焦在1個至2個行業場景去落地,基於目標去有側重地完善能力矩陣。
對此,盧瀚宸表示,認清邊界,做什麼、不做什麼很重要。“具身智慧落地不是一蹴而就的,專用到通用的進化充滿不確定和偶然性。具身智慧不是一天到來的,而是需要連續通過多個節點的漸進過程。”
期待量産
走進千家萬戶
自從人形機器人誕生之日起,“量産”就是繞不開話題。
國信證券12月4日發佈研報稱,特斯拉機器人産品迭代迅速,有望給全球機器人市場帶來“鲇魚效應”,激發人形機器人玩家的活力。在車端與機器人端零部件共通性較高的前提下,疊加“大廠入局+技術迭代+政策催化”的加持,2025年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産元年。
密集的催化事件,似乎證明2025年確實是人形機器人通用能力實現飛躍的起點。特斯拉的Optimus有望在這一年進入小批量量産階段,並將在內部工廠進行數千台人形機器人的實際運作測試。而到2026年,Optimus則有望對外銷售。此外,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慧産業創新中心也于2024年11月份正式宣佈運營。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宇樹)、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必選)等國內外機器人領域的領先企業,也已相繼開啟了人形機器人的量産之旅。
然而,要實現人形機器人真正的量産,企業需要雄厚的資本實力、強大的研發能力。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産業鏈有許多技術瓶頸待突破。包括提升AI大模型在複雜環境下的學習與決策能力,優化3D視覺技術的精確度、穩定性及成本效益,以及通過技術創新增強機器人的操作精度與靈活性等。
“目前,制約人形機器人大規模量産的重要問題是數據的缺乏。産業也在積極通過倣真、實訓等方式加大數據的採集。我們預計人形機器人會在場景相對簡單、軟體能力要求相對較低的行業最先實現大規模落地,如汽車,3C電子、食品以及化工等行業。”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鄧學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對於人形機器人的量産元年,我們認為,2026年才是真正實現大規模量産的元年。而走進千家萬戶,可能要到2030年。”盧瀚宸説。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