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關鍵環節,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應有之義。近日,山西省、山東省、江西省、安徽省、重慶市等多地部署工作,進一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例如,11月3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官網發佈的消息顯示,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於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設施農業總産值達到5500億元,設施種植、設施畜牧、設施漁業産量佔比分別達到60%、88%、82%,機械化率分別達到60%、65%、58%。到2030年,全省設施農業總産值達到6600億元,設施種植、設施畜牧、設施漁業産量佔比進一步提高,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現代設施農業産業體系基本形成。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綠色低碳轉型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多地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主動作為,有助於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保障能源安全,也有助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好踐行“雙碳”目標。
多領域協同推進
為厚植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多地新一輪舉措更加注重規劃先行、多領域協同推進,在考慮地區實際的基礎上,將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和目標融入農業、建築業、電力行業等諸多領域,深入挖掘各行各業潛力,探索更加集約高效的發展方式。
“綠色低碳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多領域協同推進的做法能很好地照顧到碳排放的不同重點領域,避免顧此失彼,也能在既有框架下更平穩地推動不同産業轉型升級。”周茂華分析稱。
一些地方還將綠色低碳發展與具體項目建設結合起來,以典型案例發揮引領作用。例如,9月份,重慶市生態環境局辦公室發佈了《重慶市生態環境局辦公室關於開展2024年度綠色低碳典型案例徵集活動的通知》;10月18日,《重慶市2024年度綠色低碳典型案例(公示名單)》于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官網正式發佈。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表示,典型案例往往包含一系列成功經驗,可以通過樹立典範的方式將這些經驗推廣出去,為更多企業和行業提供借鑒,展示綠色低碳發展優越性的同時吸引更多經營主體參與進來。
此外,地方相關部門在部署綠色低碳發展工作時,也十分注重強化資金支援,鼓勵金融機構暢通、擴大融資渠道,為綠色化、低碳化發展提供更多低成本精準支援。
補齊短板增強合力
綠色金融是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力量。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産品或服務,綠色金融將資金引導至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生産生活領域。
《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6月末,碳減排支援工具餘額5478億元,累計支援金融機構發放碳減排貸款超1.1萬億元,支援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餘額為2194億元;綠色貸款餘額34.8萬億元,同比增長28.5%;綠色債券累計發行3.71萬億元,其中綠色金融債累計發行1.54萬億元,為金融機構投放綠色信貸提供穩定資金來源。
不過,當前我國綠色金融仍存發展短板。“綠色金融服務和産品種類相對較少,碳市場的流動性和對相關投資的引領性仍待提高,監管與評估機制不夠完善,可持續資訊披露體系的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強化綠色金融支援,政策端已行動起來。10月份,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於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加大重點領域支援力度、提升綠色金融專業服務能力、豐富綠色金融産品和服務、強化實施保障四個方面提出19項重點舉措。
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特約研究員田惠敏表示,為更好貫徹落實《意見》等增量政策,後續,相關部門應制定更具體的實施細則和配套舉措,同時強化對金融機構和企業綠色金融活動的監管和評估,確保政策的有效執行。
“地方層面也應結合實際情況,遵循《意見》指引制定更具體的實施方案,確保綠色金融高品質發展在各地有效落實。此外,建議各地加大對各類綠色金融政策的宣傳、培訓力度,提高金融機構、企業等各方面對綠色金融的認知,增強合力,為工作的全面開展打好基礎。”田惠敏表示。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