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利科技鋰電材料項目重大工程再一次“爽約”了。
3月16日,公司與寧夏漢堯石墨烯儲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鋰離子電池石墨烯三元正極材料及導電漿料項目智慧産線設計建造合同變更協議(二)》,將價值12.95億元的工程合同縮水成2.35億,金額縮水超過8成,不足原合同額零頭。
這已是公司第二次變更該項重要工程合同。2019年5月,雙方簽訂的《變更協議》, 原合同約定的12.95億元建設項目被推遲工程進度。
實際上,鋰電行業的劇變,使得百利科技的重要工程規模一縮再縮、進展遲緩,即便如此,公司仍通過定增加碼鋰電,同時又在投資佈局氫能源領域。盈利能力不佳、資金壓力大增之下,公司財務狀況日益嚴峻。
重大合同一拖再拖 規模又縮水8成
百利科技在2016年5月上市之初時,主業是為石油天然氣、石油化工、現代煤化工行業提供工程諮詢、設計及工程總承包等工程服務。
上市僅僅5個月,公司便開始跨界擴張,開始涉足當時正處於爆發期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行業。
2016年10月,百利科技以1.8億元現金,收購了江蘇南大紫金鋰電智慧裝備有限公司100%股權。南大紫金主營業務是智慧化鋰電池正極材料裝備的設計、製造和銷售,公司由此正式進軍鋰電池領域。由於標的公司屬於當時風口上的鋰電材料行業,收購溢價超過1100%。
2018年4月,公司與寧夏漢堯石墨烯儲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鋰離子電池石墨烯三元正極材料及導電漿料項目智慧産線設計建造合同》,合同金額12.95億元。合同分兩期實施,一期計劃在2019年3月底建成投産,二期在2020年6月建成投産。
2019年5月,雙方就上述合同又簽訂了《變更協議》, 合同總價不變,將正極材料産線一期工程的建設計劃由“2019年3月底投産”變更為“2019年10月30日投料”,將二期工程的建設計劃由“2020年6月建成投産”調整為“根據市場情況調整後續建設週期”。
2020年3月,百利科技再次變更合同,將一期項目合同價款由人民幣4.2億元縮減為2.35億元,價值8.75億元的二期項目建設合同則直接終止。12.95億元的正極材料産線經過2年的反覆調整後,縮水至2.35億元,仍未投産。
定增加碼鋰電又籌劃佈局氫能
鋰電行業的激烈競爭和劇烈洗牌似乎並未影響到公司繼續佈局的決心。
2018年12月,百利科技發佈非公開預案,募資總額不超過10億元,其中7億元用於工程總包項目,3億元用於償還銀行貸款。
2019年11月,百利科技修訂非公開預案,調減募集金額至2.85億元,剔除了受到比克電池壞賬事件影響的當升科技項目。
2020年1月,在證監會審核通過了公司非公開發行申請後,為更好利用修改後的定增規則,2020年2月,公司再次對再融資預案進行修改,將增發價由基準日股價的90%調整為80%,鎖定期從12個月縮短至6個月,發行對象也從10名擴大至不超過35名。不超過2.85億元的募集資金中,2億元用於實施鋰電相關的紅馬二期項目,剩餘部分償還銀行貸款。
就在鋰電定增項目的推進過程中,2019年5月,公司公告以佔股45%的比例,與坤艾新材、自然人肖麗香成立合資公司百利坤艾氫能膜材,開展高溫質子交換膜研發及應用,正式拓展氫能源汽車業務。
新浪財經了解到,目前氫燃料電池的主流路線是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其中質子交換膜是最核心的材料,技術難度極大。目前氫能源汽車處於早期投入階段,距離整體盈利尚有很長的路要走,産業前景並不明朗。
多業務線問題集中爆發 大額計提後未來仍需“防雷”
化工、鋰電、氫能多業務線的發展,帶來了公司財務問題集中爆發。
2018年11月,百利科技以對山西潞寶興海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相關債權轉為對潞寶興海的股權投資,投資金額為4.7億元,投資完成後將持有潞寶興海15%的股權。潞寶興海主要從事己內酰胺、硫銨、碳酸鈉等煤化工、高新材料的生産銷售,百利科技通過債轉股,在報表層面上暫時延緩了投資損失。
然而延緩並不是解決,該來的遲早會來。2019年業績預告顯示,根據潞寶興海的經營情況以及宏觀經濟、行業政策等因素,公司將對潞寶興海計提約2億元股權投資減值準備。
此外,由於新能源鋰電産能過剩、競爭加劇、行業洗牌,百利科技連續“踩雷”,公司下游客戶沃特瑪和比克電池先後出現資金鏈斷裂,導致壞賬驟增。
業績快報顯示,2019年,公司部分客戶因其自身客戶陷入資金困難或合同糾紛等原因導致賬款難以收回,疊加傳統石油化工行業持續低迷的影響,擬對上述原因導致的已逾期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5.5億元左右。
鉅額的減值致使百利科技業績在2019年出現爆雷,全年凈利潤預計為-6.1億元到-7.3億元,將公司此前多年的利潤一筆虧完。
面對境況,大股東西藏新海新創業投資在質押出幾乎全部所持公司股份後,不得不對外尋求幫助。2019年4月和7月,公司先後引入戰略投資者德清通利企業管理合夥企業和金鋰産業,緩解困局。不過,目前公司大股東質押比例仍高達95%。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此次大額計提後,還有超過5億元的應收賬款、近3億元的長期股權投資和1.5億的商譽。未來是否會再次“爆雷”,投資者依然需要警惕。
(責任編輯: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