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産經 > 正文

字號:  

創新驅動“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

  • 發佈時間:2014-10-15 21:27:1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小小的手機螢幕,能夠帶來影院大片的視覺衝擊;平常的家庭影院,可提供“身臨其境”的全新體驗……日前,中國電子資訊産業集團研發的液晶面板突破了尺寸、解析度和能耗等局限,其超高清的面板將在小屏手機、平板設備以及超大彩電領域投入應用,此舉或將掀起可視家電的新潮流,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創新改變生活,更改變製造業發展格局。中國電子資訊産業集團董事長芮曉武告訴記者,對新型顯示技術的搶先佈局,讓他們領先行業,僅一條生産線的年收入就將超過百億元。

  近年來,“中國製造”為大而不強所困擾。要擺脫“紅海競爭”和“刀片利潤”,唯有依靠創新。我國製造業負重前行,已開始向著更高附加值和更強話語權的“中國智造”邁進。

  “中國智造”亮點頻現

  不久前,美國諮詢公司Interbrand發佈“2014年全球企業品牌價值排行榜”,華為成了新晉榜單品牌,同時也是首次上榜的中國品牌。2013年,這家公司的凈收入達210億元,比上年增長34.4%,並在雲服務、超寬頻、手機製造、安全解決等多方面躍至世界領先。

  “華為的崛起表明,只有通過創新不斷展現出獨特的技術實力和商業模式,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才能領先世界。”Interbrand創意總監姜川説。

  不止是華為,在産能過剩和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我國製造業紛紛通過技術、模式等創新,努力突破資金、環境、人工成本制約,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挖掘培育新興領域,拉近了與世界先進製造業的差距。

  “同一個船型,我們比別人貴300多萬美元,卻能多拿訂單。”談起自主研發的“綠色船舶”,中國船舶工業集團董事長胡問鳴不無自豪。

  中船開發出百餘型節能環保新船,日均油耗比正在營運的船舶低15%至35%。僅其旗下企業外高橋造船開發的“綠色好旺角型”散貨船,去年以來已獲56艘訂單,佔全球同類市場的28%。

  數據印證創新給製造業帶來活力。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雖然增速同比回落0.5個百分點,但作為工業主體的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較上年同期僅回落0.1個百分點。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説,以資訊技術、新能源技術、智慧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突破,將為産業轉型升級增添新活力。

  抓住跨越式發展新機遇

  體量巨大、相對低端的“中國製造”,轉型升級進程艱難,但也面臨著重大機遇。“大”意味著基礎比較厚實,“低”隱含著“後發優勢”。

  近日,多達110條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正式公佈,其中“工業4.0合作”引人注目。所謂“工業4.0”,是指利用資訊化技術促進産業變革的時代,也就是智慧化時代。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説:“提出‘工業4.0’合作,意味著我國要在工業化與資訊化同步發展戰略中更快地促進兩者的融合。”

  目前,智慧製造已成為全球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將其作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首要任務。特別是以工業機器人為主體的機器人産業,既可通過智慧化生産讓廠商獲得高品質的産品製造水準,也可以從容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問題,目前已成為全球各國重點開拓的領域之一。

  “大力發展智慧製造,既是跟上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産業變革的步伐,也是在變革中找尋‘趕超發展’契機。”蘇波指出,在經濟新常態面前,我們迫切需要用創新為舊技術革命“補課”,以迎接新技術時代,拓展發展新空間。

  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説,在“兩化”融合、智慧製造領域,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並不在意識和緊迫感上,而是體現在如何真正融進産業。比如在服裝製造領域,智慧製造不是簡單地引入軟體,而是要利用大數據理念來指導設計,在立體剪裁上引用機械化設備,必須對整個系統進行革新。

  營造加快創新的有利環境

  當前,要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在製造業中,一些妨礙創新的因素仍然存在,有的甚至十分突出。比如在電解鋁行業,一些創新性工藝技術取得突破並産生實際效果後,其他企業很快就無成本拿來使用,造成了科研院所、企業的創新意願不足,這也是加劇産能過剩、導致行業虧損的一個原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指出,對智慧財産權保護不力、源自計劃經濟的科技管理體制等,均是束縛創新的重要因素。

  在企業層面,創新成本高、能力不足的現象不容忽視。雖然一系列減輕企業負擔的舉措穩步推開,但目前融資、稅費、物流等外部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影響了企業創新研發的投入,束縛了企業創新的步伐。

  在蘇波、胡問鳴等人看來,當務之急是要加快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營造鼓勵創新的大環境。同時,社會也要形成對技術、體制創新的容錯的氛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