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於明年房地産市場的調控思路,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並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援商品房市場更好地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産業良性迴圈、健康發展。
業內專家一致認為,相較於以往經濟工作會議對房地産市場的表態,本次會議內容具備更強的指導意義。未來的樓市調控在守住“房住不炒”這個底線的同時,會有更多政策支援房地産健康發展,防範金融風險。
“房住不炒”定位不動搖
5年前,即2016年12月14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此後,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堅持這一樓市調控主基調,今年也不例外。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房住不炒”的提法已剛好滿5年,對於各類市場參與主體而言,要更深刻地理解這句話。無論後續政策對於剛需和改善型購房需求如何支援,炒房和投資投機的購房需求已經沒有市場。所以,今後各地在出臺相關政策時,要嚴格守住這一底線。“比如,當前銀行信貸政策有放鬆的可能,但是各地也不能盲目放鬆,對於信貸的審核和風險管控依然十分必要。如果信貸政策無底線地放鬆,也就曲解了中央有關房地産政策的思路。”嚴躍進表示。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中央連續多年強調“房住不炒”定位,這是頂層設計,也是指導房地産和住房工作的長期指導方針,不會因行業出現一時下行和局部風險而調整,這個戰略定位是不會動搖的。即便短期策略有調整,也是有底線、有堅守的調整,不會亂了陣腳。
首提“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房地産方面除了“房住不炒”“保障房”“長租房”等關鍵詞外,還首次出現了“預期引導”“良性迴圈”“探索新的發展模式”等提法。
“我國房地産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高週轉、高杠桿開發模式已經面臨嚴重挑戰,當前,部分房企爆發債務危機,引發了行業動蕩。”貝殼研究院首席分析師許小樂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對此需要採取疏堵結合的方式,加快引導房企轉型升級,從發展模式上防範和化解房地産金融風險。他認為,房地産開發企業應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這是防範和化解房地産行業發展風險的必然選擇,也是房地産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那麼,房企如何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呢?哪些領域可迎來發展機會?
對此,李宇嘉認為,新的發展模式有多方面路徑可供探索。比如,一是從過去開發商作為唯一供應主體向多供應主體轉變;二是房屋類型多元化,包括公租房、共有産權房、保障房等;三是探索如何盤活存量,搞多用途綜合開發等;四是在融資模式上,不用大規模加杠桿,而是採用專項債、REITs、ABS等新的融資模式;五是開發商品房時探索新的土地出讓模式,不是價高者得。此外,對於地方政府而言,過去依賴房價、地價上漲來驅動的“土地財政”模式也亟須轉變。
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此前,部分熱點城市房貸額度受限、批貸時間延長等問題引發了市場高度關注。對此,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表示,支援商品房市場更好地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易居企業集團克而瑞分析師肖文曉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當前的主要住房矛盾從總量短缺轉為結構性供給不足,而支援商品房市場更好地滿足購房者的合理需求,指的是滿足人民對美好居住的更高追求,不是僅僅把房子蓋起來。
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此次會議強調,合理住房需求的滿足是立足於需求端的,引導市場銷售回歸正常節奏,避免對首套剛需及改善型需求的“誤傷”,這也有利於維持房地産市場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良性迴圈’的表述放在了‘健康發展’的前面,這樣的排序和定調,對行業發展來説更具有指示性意義。”嚴躍進説道。
嚴躍進認為,當前房地産市場確實陷入了難以良性迴圈的矛盾和尷尬,比如樓市信貸受限、市場迅速降溫,很多城市出現了新房交易連續下降6個月的態勢,房企經營風險和債務風險加大,這本身就説明“市場-企業-居民家庭”之間的房地産要素流通不順暢,致使房地産運作效率不高、房地産風險明顯增大。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只有房地産市場在“市場-企業-居民家庭”之間實現了良性迴圈,行業才能真正迎來健康發展的空間。
針對明年房地産市場的走勢,許小樂預計,一方面,會適度放鬆對房企融資的管控,合理髮放房地産開發貸款、並購貸款等,緩解房企債務壓力;另一方面,購房信貸環境有望改善,重點滿足首套房、改善型住房按揭需求,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未來針對剛需、改善性購房需求可能有定向的支援政策。他表示,2022年房地産市場將逐步修復,預計不會出現硬著陸,將持續發揮經濟運作中的“穩定器”作用。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