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消費警示 > 正文

字號:  

市民買金飾警惕隱性收費 貼牌牟利賺高額工費

  • 發佈時間:2014-10-15 06:4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海蛟  責任編輯:時習

  隨著金價持續走低,黃金珠寶消費成為熱點。北京消費者丁女士向中國經濟網記者投訴稱,“國慶期間北京個別金店出現收取高額工費的亂象,一枚重6.35克的千足金戒指,工費高達220元。”

  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由於京城金價進入‘2’時代,部分商家可能會通過收取高額工費的隱性方式保證利潤。”

  北京律師事務所于律師稱,“我國物價法規上還沒有針對黃金首飾加工費的具體規定。”

  買首飾注意隱性收費? 所謂工費沒有法律規定

  近日,北京市民丁女士來到豐台區某珠名牌金店購買黃金首飾。

  丁女士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這家店面正在降價促銷,千足金首飾每克280元,當時就被便宜的價格所吸引,購買了一枚重6.35克的千足金戒指。”

  “晚上回家後,丁女士打開戒指和付款單據仔細一算,單價乘以品質得到的金額好像比自己付款的數目要少,又仔細核算了一遍,發現自己多交了220元錢。”丁女士説。

  丁女士仔細查看單據,發現上面竟有一項費用是加工費220元。

  丁女士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買的時候工作人員並沒有説明要另付工費,因為之前在菜百、中國黃金等店都沒有工費,採用首飾克數乘以當日金價的計價方式,這次感覺被騙了。”

  對此,中國經濟網記者隨機採訪了20位北京市民,其中只有5位對工費表示了解,其餘市民均表示不知情。

  另一名北京消費者劉女士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我只知道重新加工黃金飾品時需要加工費,不知道購買時也收。”準備今年結婚的市民蔣女士在選購各類首飾,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你這還真給我提了個醒,以後購買的時候一定得多注意。”

  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黃金首飾的加工費收得不合理,屬於混淆概念。拿出來銷售的就是商品,本身就是已經加工好的,包括金條,也是經過加工的,就沒有單獨的加工費這一項,就如一件衣服,它呈現給消費者的零售價本身就包含了它的加工費和布料損耗,難道也單獨收一次加工費?”

  北京律師事務所于律師稱,“我國物價法規上還沒有針對黃金首飾加工費的具體規定,雖然黃金首飾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國際金價影響,但最終零售價由市場規律調節,商家對黃金首飾有自主定價權。”

  “也就是説,金價+加工費的方式只是商家的一種定價策略,只要做到在醒目處明確標示,並提前告知消費者即可。 ”于律師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

  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網記者強調,“商家應該主動告知消費者收取費用的實際情況,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消費者最好在問清楚加工費用後再購買,尤其是貨比三家的時候,最好將金價和加工費相加的總價進行對比。”

  “部分商家可能迫於存貨減值壓力,通過收取加工費這樣的隱性方式保證利潤。”業內人士説。

  港企普遍採用貼牌銷售模式 工費過高被指不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個別規模小的國內金店有亂收工費的現象,北京多名消費者向中國經濟網記者反映一些知名香港珠寶品牌也存在工費過高、不解釋工費定價原則等問題。

  中國經濟網記者走訪某香港品牌珠寶專櫃,一款2.63克的千足金吊墜,工費竟高達100元。工作人員稱“工費是公司總部規定的,店員只負責銷售。”

  記者又來到另一家港企專櫃,一件15克重的千足金手鐲其工費達208元。工作人員同樣不能解釋工費的定價原則。

  北京消費者劉女士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香港品牌工費較高,很難按照當天的金價買到心儀的首飾,通常都要多花一兩百元錢的工費錢。”

  中國經濟網記者調查發現,港企在利用高工費吸金的過程中,卻沒能給國內消費者提供相應的服務和體驗。某知名香港珠寶企業因品質問題在8月26日、9月3日一週內兩次遭到媒體曝光。

  港企緣何屢曝品質問題,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首飾行業內代工生産非常普遍,多數知名品牌採取的都是‘貼牌’的做法,旗下銷售的珠寶首飾多是通過加工廠生産後再貼上自己的牌子。為解決金價飆高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問題,一些知名的香港珠寶首飾品牌紛紛將代工廠移到內地,而內地一些代工廠的素質參差不齊,造成珠寶首飾産品發生品質問題。”

  資料顯示,今年6月份某香港珠寶龍頭企業在武漢文化産業園項目一期第一階段主體工程封頂,當時就有80多家供應商代表現場與之簽約。

  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商家非廠家,無法全方位把關,發生品質問題時也非常無奈。畢竟商家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在商品上架前逐件檢驗,一般都是抽查檢驗,造成品質問題的可能性的確存在。”

  “港企由於盲目擴張,導致存貨壓力驟增,因分身乏術而不得不依賴第三方供貨,這種貼牌模式難免會出現品質不過關的情況。”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高管向中國經濟網記者透露,“珠寶首飾公司有産業公司和商業公司之分,産業公司是産、供、銷一體的模式,規模較大,有自己的設計工作室、品質檢測室、産品生産工廠等。商業類的珠寶公司多是沒有自己的産品,都是從第三方上的貨品。不過也要符合國家的品質標準,並要為消費者提供正常的售後服務才行。”

  業內高管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多數香港珠寶品牌號稱擁有自己的珠寶生産基地,但實際上大部分産品都是從第三方低價進貨,貼牌銷售牟取暴利,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還要另外收取高額工費是極為不合理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