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市場觀察 > 正文

字號:  

奶農“倒奶殺牛”為哪般:行業少搶多拒成常態

  • 發佈時間:2015-01-07 11:27: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時習

  我國不少地區的奶農,正在經歷新年的第一個寒冬,山東、河北、內蒙古等地出現奶農大面積“倒奶殺牛”事件。每天把沒有銷售渠道的鮮奶賤價賣給養豬戶,倒入農田,已經成為不少中小奶農的日常工作,更有甚者,選擇殺牛來“斷臂保身”。

  國産奶遭遇信任危機、鮮奶價格下跌、大型乳製品企業自建牧場、國外進口牛奶搶佔市場,接連衝擊著傳統奶農的利益。“熬不過這個冬天,我們的養殖場就準備關門了。”內蒙古奶農許先生頗感無奈。

  奶農困境:賣不了奶,養不起牛

  2013年底,一路上漲的鮮奶價格讓奶農們看到其中商機,奶牛也水漲船高成了“香餑餑”。奶農們本指望花了大價錢買的奶牛能帶來一番好收益,然而僅僅過了半年,“奶荒”就變成了“奶剩”,鮮奶收購價格開始走“下坡路”,但飼料、人工費用等養殖成本卻不降反升。

  數據顯示,自2014年2月份開始,生鮮乳價格連續10個月下跌,同比下降6.1%。據農業部對482個生奶固定觀測點1至9月份的價格調查,奶價已從4.26元/公斤降至3.84元/公斤。2014年底最後三個月的奶價一直呈下跌趨勢。

  與此同時,奶製品企業縮小了鮮奶用量規模。河北正定金河奶牛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石振輝説,2014年12月20日左右,不少奶企每天限量收購11.6噸奶,導致每天剩下1噸奶沒有銷售渠道,“只能內部消化,喂給小牛喝,實在不行就倒掉了,現在最好的情況就是保本。”

  石振輝的公司有1200頭左右奶牛存欄。他説,如果不是因為有一定規模,並且之前積累的合作夥伴,公司早就開不下去了,“關門倒閉的公司不止一兩家。現在是買方市場,限量收購持續多久、收購價格都是奶企説了算,我們只能被動接受。”

  乳業巨頭內外“夾擊”,“少搶多拒”成常態

  其實,從2009年起,奶農“倒奶殺牛”的現象就一直沒有停止,每年退出、棄養的奶農均超10萬戶。目前,國內大型乳製品企業為了控制奶製品品質,自建養殖農場,切斷了很大一部分奶農的銷路。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蒙牛集團已開始建設8座自建牧場。

  此外,國際奶價持續下跌,不少奶企為了降低成本選擇低價的進口奶粉,拒收鮮奶的現象不斷發生。河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袁運生表示,國外進口奶源主要是大包裝奶粉,價格非常低,對國內奶牛養殖業造成很大衝擊,“用進口奶源生産乳製品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奶企減少國內生鮮乳的收購量,生鮮乳價格一路下滑。”

  內憂外患之下,中小型奶牛企業和散戶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加之養殖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奶農被迫“倒奶殺牛”。“少搶多拒”成為行業內多年存在的問題。

  在前端零售市場上,大量的洋牛奶、洋奶粉涌入中國市場,與國産奶展開競爭,直接威脅我國奶牛養殖業和奶農利益。

  調整奶業結構,用好“看得見的手”

  當前,奶價的波動是我國奶業處於轉型期出現的“陣痛”: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快速推進,由此導致的養殖散戶迅速退出、奶農利益受損。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場競爭下優勝劣汰的結果。但是,奶價大起大落,需要用調控——這只“看得見的手”來調節。

  袁運生表示,要解決奶價的大起大落,各地需要成立省級的奶業綜合協調部門,通過完善科學的“第一連結”、生鮮乳協調機制等,防止生鮮乳價格劇烈波動。同時,開展第三方生鮮乳品質檢測。

  錫林浩特市農牧業局副局長喬振國也建議,由物價部門和畜牧獸醫部門、企業、奶站、奶農等成立價格協調委員會,協商分地區的指導價,一定程度上保障奶農的利益。

  中國奶業協會副理事長、育種委員會主任張沅認為,短期內要整體提高我國乳業競爭力,就要從推廣先進的奶牛養殖模式入手,“無論是中小養殖規模的奶農,還是大規模養殖企業,都應該著手改進飼喂工藝,提升牛奶的品質,同時加強安全監控,才可以較快見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