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消費 > 市場觀察 > 正文

字號:  

瞄準國際消費潮流 地方乳企咬定“低溫”謀出路

  • 發佈時間:2014-08-04 16:51:00  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謝淩宇

  乳品行業洗牌並未帶動市場擴大

  “三鹿奶粉事件”後,我國乳業重新洗牌,一批規模小、技術落後的地方小型企業被淘汰出局,這對地方品牌乳企來説,無疑是一次新的發展機遇。

  為嚴控品質,2011年4月1日前,我省對全省原有的86家乳品生産企業進行生産許可重新審核,最終,通過乳製品重新審核的企業有44家,半數乳品生産企業暫停生産。

  8月2日,記者在省食藥監局網站查詢發現,目前全省也只有52家乳製品企業取得乳製品生産許可證。

  “這個時期,像蒙牛、光明等不少全國性的大牌乳企紛紛到山東來建廠。”張志民估計,目前省內乳製品市場上,全國性乳企的市場份額能佔到40%左右,“在上個世紀80年代時,乳品生産主要是本地企業來做,2000年之後,全國性品牌開始大規模向外擴張。‘三鹿奶粉事件’後行業重整釋放一定市場空間,這對全國性品牌是機遇,對部分山東本土乳企也是發展契機。”但“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後六年多來,整個乳製品市場規模並沒有太大發展。

  “2008年,我省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乳製品消費支出每人每年是215元,到2013漲到260元左右,漲幅僅20%左右,而這些基本被乳製品漲價、物價上漲等抵消了。”張志民結合統計數據説,“也就是説,這些年,每人平均乳製品消費量並沒有增加,消費人群仍主要集中在兒童和老年人。”

  這在張志民看來是很不正常的,“其中固然有中國人飲食習慣等多方面原因,但我認為乳製品價格高是重要原因之一。”張志民通過比較發現,國外原奶與成品奶的價格比大致是1:2,而在中國,這一比例竟然達到1:4,終端價格遠高於發達國家。

  加工“低溫奶”、建奶吧 本土奶企更具優勢

  除去乳製品終端價格高以外,在東營市奶業協會會長朱和田看來,國內乳製品市場上常溫奶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局面是國內乳製品市場不正常的表現。“常溫奶就是經過高溫殺菌等處理的,可以在常溫下保存一個月甚至半年的牛奶。現在這種奶能佔到90%以上,而低溫奶,也就是巴氏鮮奶,只佔10%左右。兩種奶的消費佔比與國外正好相反。”

  朱和田解釋,低溫奶無添加,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牛奶的營養成分,應該成為乳製品消費的主體,但在國內,乳製品加工企業為了便於運輸、銷售等更願意生産常溫奶,“低溫奶需要冷鏈運輸、存儲,投入成本大,保質期只有幾天,在沒有壓力的前提下企業肯定不願意生産。”

  但是,發揮地方品牌區域覆蓋優勢,加工“低溫奶”,提供差異化的産品,正成為地方乳企的發展路徑。“其實,在與全國性大品牌對壘中,地方品牌早就選定了這個方向。像佳寶、亞奧特、得益等地方品牌正是得益於提供低溫奶才實現與全國性品牌錯位競爭,得到了較大發展。”張志民説,全國性乳企在低溫奶生産上不是長項,地方品牌是低溫奶市場主力軍。

  增加“低溫奶”供應還可以解決生鮮乳銷貨渠道單一,容易出現乳業“打擺子”的問題。“與加工企業比,提供奶源的奶農處於絕對的弱勢地位,牧場原奶銷貨渠道90%以上依靠加工企業。但對於加工企業來講,如果進口乳粉還原成液態奶更合算,收購量就會減少,造成生鮮乳價格時高時低。”張志民説。

  近幾年新出現的鮮奶吧被認為是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生鮮乳全部依賴生産加工企業的新探索。

  東營是我省奶吧出現最早的地市,作為當年的東營市畜牧局局長,抓畜牧生産的朱和田個人非常推崇這種模式。他認為,“這不僅能為居民提供新鮮優質的牛奶,還能解決養殖者奶源銷售的問題。”在東營開設第一家奶吧的東營盛大奶牛廠廠長耿慧蘭公開表示,當時是因為生奶賣不出好價格,特別是發生“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後,低迷的乳品消費市場直接打壓了原奶的生産和銷售,大量的生鮮乳沒有銷路被迫倒掉。另一方面,消費者又希望喝到貨真價實的好牛奶。就這樣,鮮奶吧應運而生,成為養殖企業直接面向市場終端的一種銷售形式。據記者了解,目前全省奶吧的數量已達到2000多家。

  “從牧場直接到消費終端,品質控制比較難,萬一齣現問題,可能再度嚴重傷害消費者信心。”一位奶牛合作社負責人表示。從現實看,奶吧辦證、監管等確實存在一定難題。例如,濟南市自今年6月份出臺新的鮮奶吧辦證規定後,直到7月29日才批下首張含生鮮乳經營項目的餐飲服務許可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