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快消品 > 正文

字號:  

食品宣稱養胃補腦功效多?什麼坊間説法不準確

  • 發佈時間:2015-01-06 07:41: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時習

  “上火”這兩個字實際上只是老百姓的一種感覺。

  2014年12月22日,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委員會審議,二審稿規定,可用於保健食品生産但不得用於其他食品生産的物質目錄以及用量,和允許保健食品聲稱的保健功能的目錄,由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制定、調整並公佈。但實際生活中,坊間被熱傳的各種食品“功能”早已悄無聲息地“深入人心”:去火、清肺、養胃、補腦、壯陽……在超市裏,隨處可見各種功能宣稱的食品。但仔細查驗後便可發現,這些誇大營養和功效的食品,並不是保健食品。

  普通食品不能宣稱“功效”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所研究員張堅認為,食品就是提供基本的營養物質,不能説有什麼功效。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共五大類。其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因為需要量多,在膳食中所佔的比重大,稱之為宏量營養素。各類包裝食品,在營養成分表裏,這幾樣也是必須註明的。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宋華琳介紹,消費者可以通過包裝上的標誌辨別食品和保健食品,根據《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和《保健食品標識規定》,保健食品標簽上應當標有保健食品專用標誌“藍帽子”。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2015年我國營養與保健食品産值預計將達到1萬億,並形成10家以上産品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企業,百強企業生産集中度超過50%。這麼巨大的市場,讓無數食品企業為之眼熱,並紛紛“打擦邊球”參與。

  宋華琳説,《食品安全法》以及《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一審稿中均規定,食品廣告的內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但大量“打擦邊球”的功能性食品的出現,不僅容易誤導消費者,也造成食品安全監管的灰色地帶。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食品與保健食品的區分標準,進而具體規定食品廣告要求。

  功能宣稱多借助中醫藥文化概念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介紹,這些産品功能宣稱其實是借助傳統中醫藥文化中的概念,也只有中國人聽得明白。至於某些産品所宣稱的一些功能,在學術界及專家中也有很大的爭議。對於長期存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食品功能宣稱,現在確實沒有明確的管理辦法,未來有可能採取區別於現有保健食品管理的方法進行監管。

  根據之前的定義,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産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對於一些未獲得保健食品審批的食品能否宣稱一些功能,也要等待食品安全法的修訂。何計國説,“比如説我們經常接觸的普通食品,如大棗、紅豆等,能否有一定的功能宣稱等,因為事實上,可以説每種食品都有一定的功效,只是功效大小、針對人群等有所不同而已。”

  申報新功能成本高,企業更願打“擦邊球”

  目前國家確認的保健食品功能宣稱為27種,但市場上的相關或類似産品多種多樣,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徐華鋒表示,目前的功能宣稱的確已經很難涵蓋市場上所有的産品,另外,“受傳統‘藥食同源’觀念的影響,很多食品也具備某些方面的功效,但人們在購買時,某些食品是否‘對症’,還是應該以國家相關審批為準,因為這是對功效明確性的最好證明。我們不排除某些普通食品可能具有某種功能,但區別在於功能並未得到相關部門審驗。另一方面,其實保健食品的功能宣稱一直是開放的,現在企業也可以提出申請新的保健食品功能,提交相應的材料證明其有效性的依據和方法等,通過審評委員會評審即可。”

  在目前實行的管理模式下,一款産品要獲得保健食品審批(即小藍帽),首先要進行試驗,包括毒理學試驗、功能學試驗、功效成分或標誌性成分檢測、衛生學試驗、穩定性試驗等諸多內容。

  “從時間上來説,這些試驗可能持續數月或半年甚至更長時間,尤其是一些涉及人體試驗的項目,然後進行申請,符合情況後由省級部門向國家相關部門遞交申請,相關部門與保健食品審評中心組織專家對産品的配方、配伍科學性及其他生産標準等進行審核,通過審核後才能獲得保健食品審批,宣稱相應的保健功能。”

  徐華鋒認為,一項新功能的宣稱總是要費時費力的,如果一項新的功能被申報並通過評審,而國家沒有相應的保護措施,一些企業並不願花費額外的時間和成本。真正申報一項新功能的成本未必有多高,但直接審批現有功能相對簡單,這也是有些廠家在宣傳時寧願打擦邊球也不願申報的原因之一。

  -熱詞辨析

  “去火”等坊間説法不準確

  藥劑師營養師陳培毅介紹,去火、清肺、養胃、補腦、壯陽,這幾個在坊間流行的説法,其實並不完全準確。在中醫理論中,只有清肺才是準確的説法,其他幾個都是老百姓的民間通俗説法。其實也就是平時説的感冒一樣,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沒有感冒的説法,西醫稱之為上呼吸道感染,中醫則稱為外感風寒、或者外感風熱。

  去火,在中醫裏可稱為清熱;養胃,在中醫裏可稱為健脾;補腦,在中醫裏可稱為益智;壯陽,在中醫裏可稱為補腎陽、溫腎助陽。

  平時,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會這麼説,“哎呀,今天不能吃辣椒,我上火了!”“這兩天嗓子不舒服,上火了!”很多人自己翻點兒清熱去火的中藥,胡亂吃幾顆。日常生活中,了解不同的“上火”症狀,才能吃對不同的去火食物,選對正確的“滅火器”。

  按照傳統中醫的理論,“清熱”可分為清心熱、清胃熱、清肝熱、清肺熱、清腎熱。無論哪一種熱,都有虛實之分,滅這些不同的熱火,選用的滅火器就各有不同。如果辨錯症、用錯藥、吃錯食物,不是降火過了頭,就是火上澆了油。

  上火在中醫裏也不是病名

  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同仁堂培訓師王喆介紹,上火,這兩個字實際上在中醫裏面它也不是一個病名,它只是老百姓的一種感覺。吃這個東西去火,實際上只是針對實熱症;但是如果是虛熱症,一般應採用滋陰降火的方法,而非單純去火。所以上火也要辨症,不是所有有上火症狀的人,都是適合通過吃涼性的東西來去火的。

  實際上,最常見的去火的食材就是水,如果在水里加了一些寒涼的東西,比如説涼茶裏面一般都會加夏枯草、金銀花等,這些在中醫裏面都是寒性的藥材,所以它可能有一定的清熱效果,但是清熱又不能夠完全跟上火去火畫上等號。

  涼茶實際上最早就是廣東廣西在喝,因為當地氣候悶熱潮濕,適量飲用涼茶,可以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但是,不是所有的人吃了辣的再喝涼茶都管用,比如説本身脾胃虛寒的人,吃了辣的再喝涼茶只會加重腸胃的負擔,不建議這樣去吃;如果經常上火的人,不去解決上火的真正原因,只是想通過喝涼茶來進行調理,那就更不恰當了,因為這對脾胃的功能,包括人的狀態都會産生不良影響。

  現在市面上有一種“新奇”的去火産品,叫奶粉伴侶,是給嬰幼兒吃的,宣稱其跟奶粉一起吃,寶寶就不會有上火的情況。配方裏採用了像金銀花、蓮子芯、淡竹葉等寒涼的東西,小孩處於生命比較特殊的階段,生長髮育旺盛,在這個時候如果過多食用寒涼食物,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增加過敏風險,甚至對整個身體發育産生不良影響。

  養胃更多屬於心理安慰

  記者了解到,除了江中制藥推出的猴姑餅乾,市場上還有不少産品打出了“養胃”的旗號,如黑芝麻乳,以及一些養胃茶、天然本草植物飲料等。不屬於保健食品,卻聲稱能“養胃”,是這些食品的共同點。

  各類猴姑餅乾稱猴頭菌富含氨基酸和多糖成分;又比如南方黑芝麻乳,除了在新版廣告提出“養胃説”,舊版廣告還曾通過黑芝麻與白色食品進行簡單的比照,凸顯“黑營養”的觀點。

  中國藥膳大師王雲璋介紹,目前食品的“養胃”功效更多的只是民間傳統説法,大多無法進行科學定量實驗。

  養胃既不屬於保健概念,也不屬於醫療概念,更不是營養概念,它究竟是什麼概念?要養到什麼程度才能算養胃?張堅認為,目前“養胃説”的具體含義、標準和評價標準都不明晰,食品能“養胃”更多的是給消費者一份心理安慰。在廣告中運用“養胃”等宣傳語,是否違法難以判斷。一方面,“養胃”並不屬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所確定的27項保健食品的功能範圍;另一方面,“養胃”等用語並非專業的醫療用語,嚴格意義上講,“養胃”並不能直接解釋為治療胃病。

  宣稱壯陽一律屬於假冒保健食品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去年9月份曾發文建議消費者不要購買聲稱壯陽功能的保健食品。

  目前,我國允許註冊申請的特定保健食品功能有增強免疫力、輔助降血脂、減肥等27項,但不包括補腎壯陽、活血通絡、益氣固本、滋陰壯陽、滋補腎陽、壯陽補腎等相關功能。原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也從未批准過聲稱壯陽功能的保健食品。因此,聲稱壯陽功能的保健食品一律屬於假冒保健食品。

  《食品安全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標簽、説明書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請消費者提高鑒別能力,不要盲目相信各種誇張虛假宣傳。

  食藥總局確定的27項保健食品功能範圍

  1、增強免疫力

  2、輔助降血脂

  3、輔助降血糖

  4、抗氧化

  5、輔助改善記憶

  6、緩解視疲勞

  7、促進排鉛

  8、清咽

  9、輔助降血壓

  10、改善睡眠

  11、促進泌乳

  12、緩解體力疲勞

  13、提高缺氧耐受力

  14、對輻射危害有輔助保護功能

  15、減肥

  16、改善生長髮育

  17、增加骨密度

  18、改善營養性貧血

  19、對化學性肝損傷的輔助保護作用

  20、祛痤瘡

  21、祛黃褐斑

  22、改善皮膚水分

  23、改善皮膚油分

  24、調節腸道菌群

  25、促進消化

  26、通便

  27、對胃黏膜損傷有輔助保護功能

    -記者觀察

    藥企跨界食品未必有豐厚回報

  同樣是看到了保健食品的巨大市場,近年來,江中、三九、貴州百靈……越來越多的藥品企業正在開始擴大經營範圍,進軍大健康産業,開始涉足經營保健食品、營養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等領域。

  據介紹,這主要是和藥品、食品及保健食品三者的準入條件、消費差別、推廣流通、監管程度差異較大所造成的。

  一家制藥企業的負責人介紹,相比于藥品生産的準入門檻高、投入起點及技術要求都較高的特點,食品和保健食品則具備準入相對寬鬆、投入門檻和技術要求不高的優勢;而在消費特性方面,藥品則僅針對對症患者、消費目的是為了治療疾病、消費階段僅為治療期間的短期消費行為;而保健食品面向的是亞健康的人群,消費目的是特定功能,消費階段是長期,至於食品則面向絕大多數人群,消費目的是營養、能量、味覺等,消費階段則是終生;從上述這些特性就已經不難理解,為什麼藥企會大舉進軍食品及保健食品市場了。

  何計國認為,很多藥企僅僅看到了大健康産業豐厚的回報,但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所以效果並不理想。比如,用做藥品的思維做食品,就不可行,應該從社會上招聘搞食品的團隊。

  藥膳、養生菜多為宣傳噱頭

  記者了解到,各種功能宣稱的食品還大量出現在餐飲行業中。因為,我國的傳統飲食中一直有“藥食同源”的説法,很多地方,尤其是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都會在煲湯時加點當歸、枸杞等藥材,以滋補身體。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邊疆介紹,前些年,在養生熱中,藥膳隨之一哄而起,甚至顛倒了藥與膳的關係,藥膳市場出現混亂現象。比如一些餐館賣所謂的藥膳火鍋,中藥最忌諱的就是辛辣油膩,火鍋裏“油水”又很足,這一鍋東西能有什麼功效?説白了,這就是利用大眾追求健康的心理,達到賺錢的目的。

  後來,國家出臺了一些法規,對藥膳中藥材的使用等方面進行了約束,加上消費者也比較反感,目前,餐廳挂“藥膳”牌子的已經減少了很多。“説養生菜,其實是打擦邊球的做法,消費者也比較容易接受。”

  美食家董克平表示,養生菜,最根本的還是菜,口味很重要。如“黃芪燉母雞”,雖然説有補氣功效,但藥味不能太濃,要用一些調味料來中和。還有茯苓,既是食品又是藥品,拿它入菜,也要淡化它本身的味道。藥膳本來也該以膳為主,但前些年做反了,中藥味道很濃,影響了人們的味覺享受,以致吃了一次就不願再去了。

  北京軍區總醫院高幹病房高級營養配餐師于仁文介紹,現在提藥膳,大家潛意識裏就比較反感,只能提,具有食療作用的食物。另外,藥膳裏面只有為數不多的藥材,也就是説,它的量絕對不夠治療的量,如果要達到足夠治療的量,那麼燉出來的肉就全都是中藥味,根本就沒人吃。所以,藥膳很難開展,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偶爾吃一次根本達不到治療效果,只是心理安慰而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