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消費 > 快消品 > 正文

字號:  

過度偏好“老”味道背後的食安窘境

  • 發佈時間:2014-11-13 12:30:57  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馬紹棟  責任編輯:時習

  “這是我們自己種的花生,自己用老式機器榨的油,和超市裏賣的不一樣,可以放心吃。”近日,企業圈子裏的朋友掀起一輪自製産品的互贈活動,總結梳理出來有如下幾個關鍵點:原料自給、自己製作、工藝傳統。之所以這樣做,要表達的訴求也非常明晰:吃得安全。

  其實類似以這種方式傳達食品安全信號的還有許多,比如當前食品消費中非常搶眼的大打“老”字牌:老酸奶、老蜂蜜、老香油、老饅頭……這類食品中共性的東西都是在宣揚按照傳統的手工工藝,不添加任何化學製劑,純天然純生態。

  “老品牌、老味道的走紅完全可以理解,畢竟當前嚴苛的食安環境已經嚴重擊穿了消費者的心理底線。”省內食品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食品行業本來就被稱作良心行業。而現實卻是接二連三地爆出醜聞,而且波及的範圍、品牌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給人造成的感覺就是:食品難言安全。“原來迷信國內大品牌,後來發現靠不住,比如乳製品;接下來是迷信進口品牌,結果同樣存在品質問題;近期的台灣頂新集團,居然三次黑心油事件全部中招,消費者一退再退卻最終退無可退。”

  乍看上去,似乎是傳統的老手藝擊敗了以科技、衛生、安全著稱的現代食品工業,而且仿佛你的採購體越透明、生産線越現代、檢測手段越高超反而給人的感覺越不安全,甚至有些網友感嘆:想時光倒流穿越回傳統時代。然而問題來了,老工藝打造出來的老品牌品質就真正可靠嗎?市面上眼花繚亂的老品牌又有幾家是真正的老手藝、老味道?在消費升級的大食安時代,這种老品牌模式能多大程度上解決大眾化的消費需求,又能走多遠呢?

  “現代食品工業有點被妖魔化,食品添加劑甚至食品源頭的農藥、化肥都被理解成食品安全的最大元兇。”上述人士表示,傳統手工藝應當定位做成特色的食品文化,靠他們只能解決部分人群在部分時刻的消費需求,只能是整個食品來源的有效補充而不是主流。“沒有化肥、農藥,糧食、蔬菜等農作物的産量不可想像,作為産業鏈最前沿的農業、畜牧業如果無法保證産量,後續的加工製造更無從談起,要解決中國如此龐大人口的吃飯問題更是難上加難。”

  的確,食安形勢倒逼下,消費升級背後必須是行業升級、産業升級,這種升級並不是玩個概念,無視品質底線,而是將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如筆者曾經走訪多省內多家老字號食品企業,一看廠史動輒上百年,然而現在的産品生産早已完全科技化和現代化,悠久的“歷史老味道”則被做進企業的品牌積澱和産品底蘊,用他們老闆的話説:“老字號就是最大的壓力,一齣問題多少年的歷史都砸進去了,必須將手藝傳承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