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保健品市場究竟亂在哪

  • 發佈時間:2016-05-16 11:31:35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胡立彪

  有人説,現在的保健品幾乎都成了“保騙品”。這話並不過分。這不,在電視上洗腦式播放的“極草”保健品廣告,日前被食藥監總局叫停了。“極草”的問題,就出在其生産廠家相關經營活動存在“騙”的成分。業內人士指出,該企業宣傳的“微粉粉碎和純粉壓片專利技術”及“含著吃”的概念,根本不是什麼高科技,而“比原草多7倍精華溶出”的説法,也沒有科學依據。

  媒體調查發現,近年來,火熱的保健品市場背後,是大量保健品依靠炒作概念、誇大宣傳等佔領市場,成本和研發費用則只佔很小比例。保健品偽裝成藥品、普通食品號稱有保健功能等現象層出不窮,不少産品靠忽悠矇騙消費者賺取暴利。而一些表面上效果明顯的保健食品,實際上是非法添加了一些對人體有害的違禁成分。特別是減肥類保健食品,很多都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違禁藥物。

  從保健品企業商家的忽悠術看,其技術含量也不是很高,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上當受騙呢?據中國保健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2000億元,其中老年人消費佔了50%以上。老年人是保健品消費的主力,而這個消費群體的一個明顯特徵是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容易被忽悠。

  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發佈過一份關於中國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調查報告,其中的數據顯示,中國老年人中有21.9%的人平常會服用保健品,而且近7成服用者的保健品是自己購買的。購買保健品的老年人中,60.3%的人關注“保健品的功效作用”,遠高於“保健品成分”,而在選擇服用保健品的原因方面,超過4成的老年消費者認為保健品“能夠調理身體”“提高身體抵抗力或者免疫力,預防疾病”,而對於保健品“畢竟不是藥品,對於疾病沒有治療的效果”的認知意識不夠強。

  正是抓住了老年人“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普遍心態,保健品才有了市場,也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辨識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差的特點,一些不法廠商才瞅準了機會鑽了空子,大肆生産銷售低成本高售價甚至是假冒偽劣的保健品,從老年人兜裏賺錢。當然,為了能夠做到財源不斷,企業商家也都會很小心,其保健品基本都是“不求有益但求無害”,最起碼不能吃死人。至於怎麼推銷宣傳,就看各自的忽悠手段了。什麼“廣告+渠道”、會議行銷、親情行銷等,行銷模式不一而足,多條腿走路。

  而“不能吃死人”的所謂底線,恰恰點出了我國保健品市場之所以亂的主因。“不能吃死人”,意味著違法風險和成本都不高,而這也是對我國相關法規標準不健全,市場監管不嚴、對違法行為懲處不重的諷刺性表達。目前,我國保健食品行業準入門檻太低,沒有一個嚴格的品質控制體系,加之審批相對簡單,故而大量的非專業化企業涌入保健食品行業,給保健食品市場的監管造成很大困難。另外,我國政府對保健品的管理體制“重審批,輕監管”,且監管職能分散在多個部門,容易導致見利都上、遇責都躲的情況,加之現行法規對違規商家處罰過低,不足以對其産生威懾作用,這就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顯然,要治保健品市場之亂,當務之急是儘快建立健全保健品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和違法犯罪成本。在監管方面,相關部門不只是要做到嚴查、嚴打、嚴管,還需深化制度改革,改變當前“重審批、輕監管”的弊端,建立完善著眼事中、事後的保健食品監管新機制,完善日常監管和長效監管。當然,還要做好普法宣傳和科普教育,提高消費者特別是中老年人對保健食品的辨識能力和防範能力,正確引導消費者合理使用保健食品,養成科學飲食、安全消費的習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