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鐘錶業需要上上弦

  • 發佈時間:2015-03-02 09:32:20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品牌新語

  □ 胡立彪

  國外有專家曾這樣説:“目前,中國與美國在精密加工方面還有10多年的差距,如果鐘錶行業加入進來,就只有兩三年的距離。”誰都能聽出來,這是在誇我們的鐘錶業。可問題是,差距縮短只是一個“如果”,而事實上,鐘錶業並沒有“加入”進來。這樣一想,我們的鐘錶業倒該自感慚愧,自省一番了。

  鐘錶業在自省的時候,首先要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還不錯,經得起別人一誇。中國鐘錶協會人士表示,我國一批老牌手錶生産企業經過長期努力,已具備了生産陀飛輪、萬年曆、三問、計時碼表等複雜多功能機械手錶的能力,是目前除瑞士外唯一能夠生産這類高檔機械錶的國家。以海鷗表廠自主研發製造的高端陀飛輪系列為例,其ST2130機芯採用三針日曆,擺頻達到2.88萬次/小時,走時精準,抗震性強,品質穩定,在國際市場享有很高聲譽。

  在高檔機械錶領域,我國鐘錶企業的確已擁有世界領先技術,但達到這種世界級水準依靠的是“不計成本”的研發投入,而且其中的手工元素太多,因此,除了高級定制以外,很難實現量産,市場效益不高。另外,本土表廠大都以做産品為主,行銷較為閉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市場表現。儘管有鐘錶廠家堅持認為,鐘錶品牌需要抵制急功近利,要在高端領域加大投入力度,這對於中國品牌突破西方鐘錶品牌的強勢圍攻具有戰略性意義。但是,這種不見利潤而類似于“負隅頑抗”的做法,總給人一種英雄氣短的悲壯感。

  比起高端領域,普通鐘錶市場需要反思的地方就更多了。數據顯示,目前,全球70%以上的成品手錶産自中國,但中國表企的利潤還不到全球表業的10%。國內鐘錶廠商大部分靠給瑞士、日本等製表強國的企業代工維持生計。從産品檔次和品牌來看,我國生産的手錶大多是低檔産品,處於全球表業金字塔的最低端,手錶品牌缺乏歷史也疏于經營維護,還沒有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儘管大部分在中國銷售的洋品牌都是千元以上的高檔産品,與國內中低檔産品沒有實質性的衝突,但隨著越來越多價位、款式更貼近中國消費者的國外産品進入國內市場,我國鐘錶企業賴以生存的中低端市場也會受到強烈衝擊。

  知恥而後勇,知不足而後進。我國鐘錶業該怎樣“勇”怎樣“進”呢?堅持創新驅動,加強自主研發,實施品牌戰略,促進産業轉型升級,這是我國鐘錶業走出困境並逐漸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日前,工信部、財政部、質檢總局和智慧財産權局聯合發佈《關於加快推進我國鐘錶自主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就加快我國鐘錶産業結構調整優化、提升國際地位、實現鐘錶強國夢,提出要求。《意見》明確提出,要研究完善高檔手錶消費稅政策,加強和改進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鐘錶企業技術改造、企業並購、海外投資等的信貸支援力度以及相關金融産品和服務的創新力度。同時,我國還將繼續出臺政策,加強對鐘錶企業産品的創新與引導,通過推進自主品牌建設,促進品牌價值提高,提升國內有效供給水準,引導消費者科學、健康消費,力爭把一部分高端消費留在國內。

  國家政策層面加大扶持力度,這當然是鐘錶業的一大利好,但鐘錶業要取得突破性發展,關鍵還在於激發內在動力,自己給自己上緊弦。這就要求企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靠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特別要把産品品質提升作為企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穩定規模總量的同時,有計劃、有措施地加強品質工作,讓品質真正成為擎起品牌旗幟的基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