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5月27日訊(記者 段思琦)今日,中消協發佈《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以下簡稱年度報告)。年度報告提到,醫療藥品消費開啟新賽道,監管治理短板亟待補齊。
隨著“顏值經濟”崛起,一些消費者的“容貌焦慮”,為醫療美容消費注入驅動力。然而,醫療藥品消費新賽道的開啟,凸顯了監管治理領域的諸多短板,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還需迅速補齊相關規範。
一是藥品網路零售模式下,監管機制需不斷完善。
《藥品網路銷售監督管理辦法》規定了處方藥的網路銷售管理制度。然而2023年以來,監管體系的不健全導致與平臺對接存在一定漏洞,商家基於自身利益不主動配合監管,出現部分商家入駐平臺無證經營、銷售禁售藥品、哄抬藥價、捆綁銷售、不憑處方銷售處方藥等問題,嚴重危害消費者人身和財産安全。
此外,物流配送環節風險突出。藥品網路零售模式下,配送物流人員忽視藥品屬性,外包裝大多是普通包裝袋或紙盒、藥品與其他貨物混放、不能及時配送等問題突出,藥品難以發揮原有功效甚至可能受到污染。
在促銷活動中,一度引發消費者不理性囤藥。“雙11”等各類促銷滿減活動和所謂流感必備囤藥清單,引發消費者過量購藥。上百盒布洛芬被扔垃圾桶、網友囤1000片退燒藥全砸手裏等詞條衝上熱搜。商家應當宣傳和引導合理用藥,防止消費者將藥品束之高閣,損害自身權益,造成資源浪費。
二是醫療美容陷阱多,需健全常態化監管。
其一,不具備執業資格的“黑機構”“黑醫生”導致“美容”變“毀容”的事例頻頻被報道,嚴重危害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
其二,醫療美容消費套路多,消費者維權難。一些經營者以“平價醫美”“1元醫美體驗”等行銷噱頭招攬消費者“入局”。消費者入局後,則設置醫美諮詢師以專業話術誘導消費,將問診諮詢人與手術操刀人分開。在術中如出現風險或者術後出現並發癥,消費者往往申訴無門。因為病歷、風險告知書上都有消費者本人簽字,而醫美諮詢師的説辭、承諾卻沒有任何憑證。
其三,醫美産品品質難保證。高價玻尿酸除皺針越除越皺、假冒肉毒毒素、假冒熱瑪吉儀器、三無“打臉”化粧品用於注射等多起案件被查處,醫美效果難達預期,消費體驗不盡如人意。
其四,醫美合同“霸王條款”多。醫療費一律不退、消費者需同意經營者有對其相片的使用權、手術恢復期和不滿意修復期限不匹配等各類“霸王條款”亟待清理整治。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