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9月15日訊(記者 郭偉瑩) 今日,2021中國壽險業轉型發展峰會召開。太平洋壽險總經理蔡強表示,壽險業一定要改成新的模式,真正職業化、長期牽引、客戶經營。新的行為模式是優增優育,一對一銷售,不是增客戶而是服務客戶、養客戶,內勤驅動轉型成自主經營,短期衝刺變成長期持續。
以下為部分文字實錄(部分速記請以實際為準):
中國保險業商業化發展,我們差不多走過了30年時間,從1992年友邦首先把行銷員模式帶進來之後,中國壽險業經歷了高速發展。我們都知道,30年是一個大週期,我們經歷了一開始行銷員的模式創新,後來進入高利率産品驅動,新産品分紅險、萬齡險、銀保業務到最近人口紅利大發展,整個發展過程都經歷過挑戰、都經歷過低谷,但這都是一個局部性的問題,而不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這次面臨的挑戰,形勢非常嚴峻,從來沒見過業務下滑這麼快,從來沒見過重疾突然一下子賣不動了,從來沒見過人力突然一下子招不進來了,這個“斷崖式”的挑戰,確實是大家心中的共同問題。
我們往後退一步,看看中國保險市場是不是出了問題?一個大週期之後,要進入一個新的週期,我們要創造“第二曲線”。整個中國保險行業,也可能已經進入了“第二曲線”。“第二曲線”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破不立。我們要破什麼?我們要立什麼?這是每個從業者尤其管理層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地方。
是不是需求側改變了?中國老百姓不再需要保險了?或者保險已經買夠了?其實需求側才剛剛開始。2009年我回國的時候,那時候的保險業經歷了金融海嘯,也是一輪下跌。那時候我説中國的保險業只是早上6、7點鐘的太陽,你只看到紅的,還沒看到熱度。但是看看現在的市場,可能早上8、9點鐘的太陽,已經經歷了一段熱度,但是遠遠沒有到驕陽烈火的階段。去年中國每人平均GDP剛剛跨過1萬美金,從國外經驗來看,5千美金到3.5萬美金是保險市場發展的快速通道,1萬美金以上是超快速。這時候保險業的GDP馬上,應該是當地、國家或市場GDP發展的一倍。“十四五”定的目標是5-6%,也就是未來5-10年,應該仍然能夠享受雙位數成長。中國保險滲透率和密度,仍然處於非常低的位置,尤其對於儒家文化的國家,保險的滲透率遠遠高過西方國家,因為儒家文化三個特點:一是愛家庭,二是愛儲蓄,三是厭惡風險、厭惡不確定性,這三個都是保險發展的核心引擎。所以對我們來講,需求空間仍然巨大。
第二,“十四五”發展定下了目標,最近中央、國務院提出來的共同富裕,中國的社會結構會進入一個明顯的轉型,從一個三角形貧富比較分化的階段進入“共同富裕”。什麼叫共同富裕?就是橢圓形的,以中等收入為主的一個社會結構。而中等收入是保險消費的核心群體,也就是未來中國中等收入人群會快速成長。
第三,人口架構,人口變遷。隨著老齡化、多子化,“十四五”定下了明確的生育率指標,將來二胎、三胎不,二胞胎、三胞胎、四胞胎的發展,將來我們的結構是啞鈴形,代表未來的消費主體是三明治階層,上有老、下有小,所以對保險、財富、理財的需求巨大,再加上老年化、退休、養老、高儲蓄、高債務的模式,進一步會推動對保險理財的需求。
總結下來,保險需求側三個不變:經濟增長支撐力不變、家庭結構支撐力不變、保障需求旺盛不變。但是什麼變了呢?一個變:消費者對供給側匹配産生新的要求。最主要的要求,就是我剛才講的,中國消費者進入到中等收入,這個大橢圓形,這個需求的情況下,這種消費者有一個特點:一是很理性,二是更加專業,消費者通過網際網路了解保險的東西,遠遠多過行銷員、銀行代理的産品,所以出現了錯配,更重要的是這一群人由於財務需求多元化,要求一塊錢當兩塊錢使,也就是説需要有人幫他做個性化、專業化的理財建議,需要有人給他做出資産配置的建議,風險管理的建議,這是消費者越來越多的需求。
按照最新的調研,這個情況不單是大城市,我們調研上海超一線,二三線城市石家莊和汕頭這種四五線城市,消費者的前兩個都是一致的,就是要客觀、專業,要理解我,同時要有服務,這就要求供給側需要越來越專業化。消費者革命我們一件事:我寧可不買也不會因為人情而買,我寧可不買也不會因為你産品促銷而買。我們把保險産品當成網際網路商品來促銷,我們把保險産品當成“雙十一”來促銷,這種模式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供給側需要轉型的就是真正能夠提供一對一個性化行銷員也好、營代也好、銀行也好,一定要做到職業。在美國,我們常常説每一個職業的行銷員需要200-300個家庭養活,在中國來算,1.4億人差不多有5億家庭,能夠購買保險的就算4億,除以300,也就是説中國保險市場能容下差不多100-200萬專業理財顧問。但是,目前非常多、非常雜,基本都是兼職。
所以,今天我們來到遵義,大家心裏是否還在掙扎,還在猶豫,是向左還是向右?是攻打城市還是以農村包圍城市?路線之爭可能是現在心裏面所想的最主要的挑戰。
我們是依賴傳統的路徑,還是打造芯模式?中國被人家卡脖子就在晶片,保險行業需要轉型的也是這個“芯”,不是一個新的技巧,而是技術含量的轉型。保險業從粗獷的經營,在保險發展的初級階段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績,但是消費者已經不再接收粗獷的經營。
什麼粗獷的經營?什麼舊的路徑?一是人海戰術,拉人頭,人口紅利已經過去,人海戰術砸再多錢也沒有用,而且砸得越多效果越差,因為消費者已經用腳投票了。二是自保件來衝業績,品質越來越差。最近看到新聞,北京銀保監會調研,自保件佔比最高達到75%,不僅有合規風險、業務品質風險,更重要的是業務是不合持續的,只是自欺欺人。
三是短期激勵,我的一個朋友跟我開玩笑,説你們保險業一年只做一件事,就是“開門紅”。可以看見,這個行業過去5年裏面,每年的一月份都是一柱擎天,剩下的都是勒緊褲腰帶,尤其是銷售人員,餓了3、4個月,再吃撐1個月,這種“保費搬家”的模式非常低端,希望我們不要再做搬運工。“開門紅”要不要做?一定要做,但一定要有芯,一定要有技術含量,從客戶出發,從産品出發,從品質出發,從行銷員的品質出發,而不是做搬運工。現在做搬家的升級為物流了,他們的技術含量非常高。我們起了個好名字叫“開門紅”,千萬不要只做“保費搬家”。這種路徑依賴形成一個怪圈,所以我們一定要破圈,打破惡性迴圈的模式。
招人頭,老模式就是程咬金的三把板斧:人力驅動+短期激勵+産品炒作,導致老的工作路徑、工作行為是什麼呢?人海、産説會、增客戶、內勤驅動、短期衝刺。我們一定要改成新的模式,真正是職業化、長期牽引、客戶經營。新的行為模式是優增優育,一對一銷售,不是增客戶而是服務客戶、養客戶,內勤驅動轉型成自主經營,短期衝刺變成長期持續。
最後,絕大部分公司知道我們做什麼,不多的公司知道我們怎麼做,但非常少的公司、非常少的企業不停地在探討,我們應該為什麼做?經過30年的大力發展,保險業應該進入“第二曲線”之前,要問我們:我們為什麼存在?我們給客戶提供什麼價值?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保險的初心在哪?總書記説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經濟在高速發展之後、成就之後帶來很大的環境污染,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身在其中,既是污染者,也是受害者,沒人可以脫離。但是今天,中國經濟進入高品質發展,保險行業也一樣要進入到高品質發展,是時候問我們自己保險行業的空氣和清水是什麼了?就是誠信,如果失去了誠信就自砸飯碗、自掘墳墓,保險是無形産品,客戶每年給我們付保費,只是為了將來某一天的一個承諾,這要多大的信任啊?但是如果我們繼續老模式做下去,我們失去信任,別人會撿起信任。所以,今天在這裡,希望我們大家一起共擔,把保險做成令人尊敬的偉大的行業。
(責任編輯:孟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