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奮進中國式現代化丨中央黨校趙磊: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不是選擇題
 

時間:2024年5月7日
嘉賓:趙磊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今年是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十週年,十年來,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其內涵也在不斷的豐富發展。日益嚴峻複雜的國內外挑戰,對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勢下,國家安全會面臨哪些新的挑戰和風險?如何更好的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本期節目,特邀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趙磊進行解答。

圖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趙磊 攝影/鄭亮


中國網:趙院長您好!歡迎您作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趙磊:主持人好!網友好!

中國網:國家安全,人民才能安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這是一個內容豐富、不斷發展的思想體系。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它的核心要義?

趙磊:今年是2024年,在2014年,十年前(的)4月15日,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概念,總體國家安全觀。所以,2024年是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十週年。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是“五大要素”,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為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國際安全為依託。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是很具體的,它的外延是什麼?就要理解“總體”二字。“總體”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精髓所在,“總體”強調是大安全,是系統安全。比如過去我們老百姓一想到國家安全,大家第一反應講的是國土,講的是軍事、國防,還有同時會把國家安全理解為這是國家安全部門的工作,比如説間諜、情報,這都是狹義的理解。

但今天國家安全是個大安全,到目前為止是20個重點領域。在2014年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時候,當時只有11個重點領域,包括國土安全、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包括資源安全,隨後加入了海外利益安全,包括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極地安全。特別是2020年,由於疫情突如其來,所以將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那麼2020年之後又將人工智慧安全、糧食安全、金融安全、數據安全納入總體國家安全的重點領域。目前為止,有20個重點領域。所以,它是個大安全,已經超過了傳統對國家安全的理解,比如説軍事、抓間諜情報工作。

中國網:這可能是大家常規的一個認知。

趙磊:對,傳統的認知,現在確實是大安全,包括統籌國內國外。總體國家安全觀有一條精髓在哪?就是我們一講國家安全,大家會狹義地就是説,我的眼裏只有安全。但是總書記強調,國家安全要統籌發展與安全。就是發展、安全不是選擇題。

再回顧一下過去新中國75年的歷史,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國家安全可能就是軍事安全,什麼是國家安全?軍事安全、政治安全,要用軍事安全去維護政治安全。所以,當時我們講抗美援朝的勝利“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45年前改革開放,那時候什麼是安全?當然,軍事重要,但是經濟也很重要。所以,改革開放,“經濟是最大的政治問題”。那麼今天講軍事重要、經濟重要,但是各個領域都是相互交織。所以,中央有個判斷,我們面對的是風險綜合體。面對風險綜合體我們怎麼回應呢?用總體國家安全觀去回應風險綜合體。所以,作為基本的總結和小結,五大要素是內涵,特點在“總體”二字,強調大安全、強調系統安全,強調各領域相互統籌的安全。但是重視安全不是要停滯發展,我們講不發展可能是最大的不安全。在安全中遇到的問題唯有在更高發展中得以解決。所以中央也強調,要用新安全格局去保障新發展格局,就是安全工作做好了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

中國網: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當中,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我們有哪些重點工作需要做?

趙磊:黨的二十大報告有個歷史性的突破。過去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當中,一定會論述安全,但是過去的安全是分散在不同的章節當中去論述的,沒有一章專門講國家安全的。但是二十大報告是個例外。二十大報告專門有一章,報告第十一章,就是國家安全的專章,是歷史上的第一次。而這一章的題目就是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所以,講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那麼這個概念當中強調兩點,一個是體系建設,一個是能力建設。今天我們講國家安全體系,至少有這麼幾個重要的體系,比如説國家安全的戰略體系、政策體系、法制體系、應急管理體系、重點領域安全保障體系。二十大報告,我數數,總共點了七個體系建設。

體系建設可以説是頂層設計了,過去我們重視安全,中國人也很清楚一句話,就是“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有很強的安全意識,就是憂患意識,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精神特質。但是從戰略體系來講,在這方面我們確實是要補短板的。

美國這個國家歷史不到250年,但是美國是歷史上最早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國家,美國1947年就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這是它的戰略體系。除此之外,美國有三大政策文件,美國總統會發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美國國防部會發佈《國家軍事戰略(報告)》,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會發佈相關的戰略。這些戰略是支撐美國國家安全的政策體系。這方面我們過去就相對來説是少一點。所以,2014年1月,我們成立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我們也發佈了《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這些就是我們的戰略體系和政策體系。

那麼同時還需要法制體系,法律長城很重要,你光靠國家安全觀意識夠不夠?我認為還是不夠的。國家安全觀需要意識,需要技術,也需要法律,也就是法律長城。所以,從2014年到現在,幾十部和國家安全相關的法密集出臺,比如説《網路安全法》、《數據安全法》、《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這些相關的法律密集出臺,包括《反外國制裁法》。這些構築了國家安全的法律體系,築牢了法制長城,包括應急管理體系,風險監測,相關的體系建設,就是它是一個系統。你看目前至少有七大體系。

國家安全除了體系建設還強調能力建設。能力建設,首先我們講要重點領域的能力建設,比如説糧食安全,因為現在全球人口已經激增到了80億。所以,人口激增、極端天氣,加上地緣衝突,糧食問題、能源問題,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説都是頭等大事。所以,這就是重點領域要提升能力。總書記強調,比如説糧食安全,包括産業鏈、供應鏈安全,包括能源、資源安全。這些安全我們把它也稱之為“初級産品供給安全”。名字上一聽好像都是“初級産品”,但它是戰略資源,糧食重要,但是礦産、能源也很重要,它是經濟的命脈。所以,這就是能力提升。

當然,能力提升還包括國家安全教育。每年4月15號被稱為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就是這一天,全國都在了解國家安全的相關知識。

除了法律常識還要有國家安全教育,要有人民防線。國家安全説到底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也需要依靠人民,就是和人民在一起永遠是最強大的,你不知道未來會遇到什麼風險,但是同人民群眾在一起永遠是最安全的。

這些年還將“國家安全學”作為一級學科,這個也是要夯實國家安全的理論支撐。現代化也包括理論的現代化,就是國家安全是個實操性很強的工作,但是理論也很重要。我們老講“最後一公里”,我自己有個感受,理論實際是“最初一公里”,就是理論上要不通透,不好確保決策科學。那麼“第一公里”要有了問題,那“最後一公里”就沒法保障了。所以,理論的現代化,國家安全學也很重要。

圖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趙磊接受《中國訪談》主持人專訪  攝影/鄭亮

當前,國際局勢變亂交織,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發展和安全形勢嚴峻複雜,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給國家安全帶來更多的風險。尤其是隨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很多非傳統的安全問題,網路安全、數據安全、人工智慧安全都面臨著空前的挑戰。

中國網:當前,國際社會的“時”與“勢”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您認為,當下中國安全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趙磊:確實,2017年中央判斷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現在國際形勢風雲激蕩,有人説用四個字概括叫“變亂交織”,有變局,有亂局,甚至可能還有危局。,比如説傳染性疾病、地緣衝突、大國博弈、經濟復蘇乏力,包括人口激增,很多問題都是大家共同面對的,每個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需要國際合作。

另一方面,有些挑戰是不同國家面對的,問題可能具有特性,具有個性。中華民族從大到強,那張力很大,但壓力也很大,阻力也很大。當然我們説動力也很大。

這個就是我們的特性了,這個時候就會發現,很多西方國家可能心態就變了,變得焦躁、焦急甚至不安,所以有各種針對中國的這種聯盟、團體、陣營。所以在這方面,我們還是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是結伴不結盟。我們是強而不霸,是要從大到強,但並不是像西方那個邏輯,要實現霸權,要發動戰爭。這點要向國際社會清晰地展現出來,講好、講透。所以,總書記也注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我們實現了過去落後挨打的問題解決了,貧窮挨餓的問題解決了,但是失語挨罵的問題好像還沒有解決。所以,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要營造對我發展好的輿論氛圍和國際環境。

第三點就是,有些挑戰,它可能比較具體。比如説境外輸入風險,比如説非法的移民問題,甚至會有難民問題,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另外比如説網路意識形態,就是“網路+意識形態+技術”,比如人工智慧,我們講叫“全域認知戰”。就是過去講“輿論戰”,現在有了“全域認知戰”。

這個時候我們説網路什麼特點?過去我們講叫“無風不起浪”。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真真假假有時候很難區分,無風就三尺浪,有風浪滔天。所以,總書記也講,過不了網際網路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所以,前面講風險綜合體很多效應是疊加的,聯動效應、放大效應、疊加效應、境外輸入風險相互疊加在一起。所以,國家安全説到底是能力建設,你能力強,風險就會變弱變小,能力不夠風險會放大、無限放大。

中國網:您剛才也是多次提到我們的網路所面臨的風險。其實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包括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的飛速發展,比如您剛才也提到了,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領域,導致産生了很多非傳統的、新型的網路安全問題。各國在這種情況下,也是紛紛加強了網路安全領域的攻和防。您是怎麼看待網路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呢?

趙磊:總體國家安全觀目前講的二十個重點領域當中,網路安全有,數據安全有,人工智慧安全也有。我們已經通過了《網路安全法》,通過了《數據安全法》,目前全國人大正在審議《人工智慧法》,目前分得很細,網路安全、數據安全、人工智慧安全。但從趨勢來看,這三項工作應該“三合一”,叫做“數字安全”。在這方面怎麼做呢?一方面我們確實要研判國際形勢,比如説烏克蘭危機。有人把它稱之為叫“全域認知戰”,或者人類第一場人工智慧戰爭,或者是短視頻直播報道的戰爭,就是過去戰爭需要BBC,需要CNN加工之後向國際社會呈現。現在不需要了,他也不權威了,因為短視頻直播報道戰爭,誰都可以是首發,誰都是戰地記者,就是解構了很多東西。但是這個情況下,就是資訊太多了,海量的資訊。

什麼叫資訊域的戰爭或者認知域的戰爭呢?就是過去是媒體加工,單向輸出的資訊。現在是什麼?你看到的是海量的資訊、碎片化的資訊,但這些資訊是通過演算法推薦的資訊,就是演算法精準地找到了你的需求,過去是人找資訊,現在是什麼演算法找人,而且演算法影響你。這是可以構成一個“資訊繭房”。

所以,你對世界的認知就開始出現了分層。這種情況下,你會發現大國競爭的東西不完全是軍事了,是認知,是人心向背。西方人講,國際政治是尋求權利,中國人講,中國共産黨講,政治還是什麼?是人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也是最強的國際政治。

在這方面一個是要研判趨勢,提升我們的技術,比如人工智慧背後一套演算法、算力,晶片我們要補短板;另一方面,還是要發揮我們的所長,是不是善於做人心的工作。硬連通要做,軟連通要做,心連通也要做,不管什麼技術它最終都是爭取人心的,這點沒有變。

圖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趙磊 攝影/鄭亮

提到國家安全,很多人會覺得離自己太遙遠。實際上,國家安全早已不限于“保衛國家不受侵略”,它涵蓋了20個重點領域,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維護國家安全更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中國網:維護國家安全,人人有責,也應該人人盡責。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維護國家安全?我們個人可以做哪些努力和貢獻呢?

趙磊:國家安全,一聽大家覺得那是國家的事情,但是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所以,它的特點在哪?就是每一個老百姓既是國家安全的主體,也是國家安全的客體。

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中國的國家安全形勢做一個研判的話,叫總體向好,有序可控,但挑戰前所未有。

對我們的老百姓來講,我覺得第一個還是要了解國家安全的相關知識,就是它離我們很近,不是很遠。比如説北京有很多新的“群眾品牌”——“朝陽群眾”“西城大媽”“中關村網友”。這説明什麼?這都是人民防線,有的時候站在路上他就有權威,破獲了很多大案要案,抓了好多間諜特務,抓了好多明星吸毒。你説老百姓有沒有安全感呢?肯定有安全感的提升。所以,各項改革要提升老百姓的“三感”:獲得感、幸福感,特別是安全感。

所以,在這方面,很多老百姓是自發的。但這樣的小事匯聚在一起,社會治安好了,老百姓的安全感提升了。而且今天國家安全,前面講國家安全能力建設,一個是公共安全,比如説消防、生産、道路、民航,這是公共安全;另外一個就是社會治理。國家安全需要社會根基,前面講需要理論支撐,需要人民防線,需要法律長城,還需要什麼?需要社會根基。

在這方面我們有很多經驗, 2023年是“楓橋經驗”提出60週年。“楓橋經驗”的特點是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就是人民群眾去做人民群眾的工作,將矛盾化解在基層,矛盾不出村,矛盾不出鎮。2023年是“浦江經驗”提出20週年,這個“浦江經驗”什麼特點?就是當時習近平同志在浙江任省委書記,他到矛盾比較集中的浦江去街訪,去親自去下訪街訪,就是領導幹部不是坐在辦公室裏等著陳情,而是省委書記到基層直接去下訪去街訪,這也是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浦江經驗”、“楓橋經驗”……還有好多經驗。

比如我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2023年還有一個很火的就是“村超”“村BA”,貴州的榕江,我把它稱之為叫做“榕江經驗”,去年6月份我到榕江調研,那是我第一次去,我一晚上看了三場足球,就是一個縣交通閉塞,連平整的土地都沒有,但一個縣裏有幾十塊標準的足球場,本縣人口也就30多萬,但去年最火的時候, 30萬的一個縣吸引了800萬遊客來到了榕江。我去看,我覺得當天晚上看得也很投入,因為老百姓很快樂,踢球很快樂,我就問他一個問題,我説過去你們的社會治安好不好?當地同志講,過去社會治安不是特別好,一個是交通閉塞,經濟差,容易有一些刑事案件,所以社會治安不好。但是現在老百姓踢球,踢出了名氣,所以,這時候他會發現,我出名了,我就很在意我的形象和社會的文明程度。所以,我問他現在怎麼樣,當地同志講,現在社會治安很好。 

前面講有“楓橋經驗”、“浦江經驗”,你説榕江算不算經驗呢?這是老百姓自發的,有了參與,年輕人也回來了,社會治安很好,文明程度提升了,關鍵還有了活力,城市有了更充沛發展的動力。所以,我們講發展依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環節。那安全是什麼呢?安全是來保障發展的,所以,這就是個良性迴圈。

中國網:剛才您提到的“楓橋經驗”、“浦江經驗”以及最近的“榕江經驗”,可以説給我們中國各地區、各個城市的安全建設提供了很好的樣板和經驗的分享。那麼我們放眼國際,國際社會上有哪些是我們可以用來借鑒的比較好的經驗做法?

趙磊:這方面有,我覺得兩項工作要同步推進,第一個我們要善於總結自身的經驗,有些經驗可能並不是我們在推動的,它自然就火爆了,比如榕江就屬於這個情況。

中國網:有些特性在。

趙磊:對,有些是政府在積極作為的,比如説山東淄博,政府做了很多的事情,那個也和安全有關係。大家還記得當年的唐山燒烤,出現打人,就覺得社會治安不好,就影響到投資,影響到老百姓的安全感。但山東淄博什麼特點呢?老百姓、網友在點評的時候説:“與其説到淄博吃燒烤,不如説去感受什麼是人間煙火”。因為疫情之後,人們需要去放鬆,看的是人間煙火;“去感受什麼是政通人和”,就是政府把老百姓想到、想不到的事情都做到了,所以你説政通人和有沒有安全?肯定是有安全。所以,安全感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增強投資。所以這些經驗放到一塊兒你會發現很多是有共性的,安全環境很重要。

從國際社會來看,其實很多國家也有特點,比如説 “一村一品”,現在講“共同富裕”。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一村一品”的國家,就是一個村子也面臨老齡化、空心化,怎麼辦呢?發展産業。一個村子的一個品牌,所以叫“一村一品”,大家有事兒幹了,人心也就安定了。

再比如説新加坡,新加坡是個城市國家,但他也面臨民族融合的問題。那他怎麼辦呢?就是一個小區各個民族在一起,叫“祖屋”,按照民族比例來分配房子,目的是什麼?促進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交融。在這方面,我們也需要借鑒這些經驗。

所以,我覺得,總體來説,在安全來講會有風險,但是怕的是什麼?一講風險大家不開放了,你説的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還是要借鑒國際經驗。總書記説“文化自信、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越開放越發展,越發展越開放,越安全越發展,越發展也越安全。所以,它是一對辯證關係。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點,就是國家安全,中央領導也強調,我們要有國家安全的工具箱。所以,這一點我覺得也特別想提醒一下。

中國網:“工具箱”具體是指什麼?

趙磊:我們有安全的工具,比如説國防,比如説經濟,就是大家很多工具過去得心應手,拿起來就用,也管用,什麼“三板斧”“兩把刷子”,但是國家安全光靠工具夠不夠?不夠。那就不科學,不系統。國家安全需要有工具箱,它是系統的組合。我們一講國家安全,我們的同志或領導幹部、老百姓、人民群眾對國家安全的第一反應,就是國家安全是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鑄一個牢不可破的盾牌,就是國家安全等於“盾”。所以,工具箱的工具大多數都是“盾”,是防禦性的,就是你別進來,你別攻進來。

但是美歐什麼特點呢?他工具箱很多是“盾”,但很多是銳利的“長矛”,就是國家安全是攻防一體的,你光有“盾”是不夠的,你防不過來,(也要看你)有沒有“矛”?所以,美西方 “矛”很多,他動不動還把刺戳在你身上,你一直在拔刺兒。

中國網:有點被動。

趙磊:很被動。所以,國家安全,前面講辯證、此消彼長,攻防一體,這些東西放在一起就是工具箱。哪些是我們的“盾”,心裏有數,但哪些是我們的“矛”呢?比如説我們的企業國際化,那這些企業其實就增強了我們的能力,比如説我們的社會組織,美國有150萬家非政府組織,註冊在美國但它活躍在全球,那是“矛”。我們有90萬家社會組織,數量也不少,但目前我們的社會組織基本沒有“出門”,這個力量用不上。所以,社會組織如何國際化?我們不會像美西方那樣去給別人火上澆油,我們去做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事情也是需要的,積極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用,更好地維護國家安全和人類共同安全。  

中國網:剛才您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比喻,一個是“矛”,一個是“盾”,發展“矛”現在是我們一個薄弱環節,不是為了挑事,我們是為了更好發揮我們“盾”的作用。

趙磊:對,發展“矛”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國家安全以及維護人類共同安全。

中國網:國家安全説到底一切是為了人民,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為了實現讓老百姓過上更好日子的一個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過,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問題後的第一需求,是極其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那麼對於進一步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老百姓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您有哪些建議呢?

趙磊:這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國家安全是放在社會建設下面去講的,就是那個時候講社會治理,和國家安全是並列的,是在五大建設中的社會建設下面去講國家安全。那麼二十大報告就把這個順序調了,就是社會治理放到了國家安全下面去講,這個邏輯其實就更順了,因為國家安全需要夯實社會根基。

我們講中國共産黨經常強調一點,就是中國共産黨的根基在人民群眾,血脈在人民群眾,力量在人民群眾,就是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麼?人民的心。失去民心就失去政權。所以,這是中國共産黨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的鮮明理論特質。所以,注重人民工作。

那麼這個工作怎麼做?社會治理,我覺得第一是要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你會發現很多地方好的經驗,往往是人民群眾自己喜歡,政府做什麼呢?做助推的力量。

中國網:提供支援和保障。

趙磊:最好的服務就是最好的管理,所以,這個時候好的服務就很好,最好的服務就是最好的管理。你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所以前面講安全是什麼?安全是外部沒有威脅,內心沒有恐懼。所以對政府來講,其實外部沒有威脅相對來説好解決,因為他可以看到,可看、可觀、可感、可衡量,但內心沒有恐懼不好衡量,不是經濟社會越發展,人民的幸福指數就越高。所以,你看現在全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是抑鬱問題,就是心理的疾病問題。所以,怎麼讓老百姓幸福生活、快樂生活,這方面其實我們還是在摸索的。所以,一個是服務,一個是引導,究竟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幸福指數。

中國網:對,它可能跟經濟發展的程度不成正比。

趙磊:不成正比,而且有的時候,經濟(發展)越快,人們在一個階段會變得很焦急。所以,在這個時候政府就要做引導,包括教育,對孩子的教育。今天的安全它是個大安全,社會治理也是個大的範疇。所以,找到那個最好的結合點。

有的時候我也在想,什麼時候是最安全的狀態?就是老百姓嘴上不講安全了,為什麼呢?這説明他放鬆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因為國家安全需要有很多專業的人去做的,比如經濟戰線上的,網路戰線上的,國防戰線上的,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情,老百姓只需要快樂、幸福地生活就好了,嘴上不講安全可能是最安全、最放鬆的狀態。

國以安為興,民以安為樂。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是幸福生活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國家安全得到保障,人民才能夠生活在安定與和諧的環境中,才能夠實現人民的幸福和美好生活。國家安全,就是人民最穩的幸福,未來,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億萬中國人民共同構築維護的國家安全鋼鐵長城,將推動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建設,為國家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本期人員:編導/主持:佟靜;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編導/主持:佟靜;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